【施政报告2019】学习支援津贴待改善 施政矛盾应避免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立法会大会明日(16日)复会,特首林郑月娥将会宣读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回顾当年今日,林郑月娥公布2018年施政报告,表示关心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公布了多项与特殊教育需要相关的资助、措施。事隔一年,新“学习支援津贴”对部分学校而言却得不偿失。

“学习支援津贴”与过去的“小学加强辅导教学计划”与“融合教育计划”重整,新“学习支援津贴”(LSG)原意为按学生需要,向学校提供常额教师及金钱津贴。“LSG”是“按人头”增加津贴额,达到一定额度可获额外教席,大部分学校在新“LSG”下津贴额或有所增加,但获得常额教席的难度则变相提高。

以往透过“小学加强辅导教学计划”(IRTP)聘请教师的学校,在新学年或需要利用校内教席,甚或透过新增的“特殊教育需要统筹主任”职位(SENCo)聘请原来教师。“IRTP”下,学校每8至15名合资格学生可加开一个独立班级,学校按班数获得1至3名额外教师及班级津贴,然而由2003/04学年起,教育局便规定所有新成立学校必须采用“学习支援津贴”(LSG),并要求所有“IRTP”学校尽快改用另一津贴计划。

新政推行与旧政矛盾,最终受苦的始终是一众学生。(劳敏仪摄)

上年施政报告后推行的新“LSG”,的确令大部分学校资源增加,但“IRTP”既有成效,便应继续沿用。教协去年曾作调查,发现93%采用“IRTP”的学校校长认为IRTP更能帮助学生。但上年施政报告出台之后,新“LSG”逐步推行至全港公营普通学校,原本沿用“IRTP”的学校一旦未能达到新计划的资助指标,便有可能面对教席缩减、津贴减少问题。

新政推行与旧政矛盾,最终受苦的始终是一众学生。教育局推出政策,应先了解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就前线校长、教师需要作出调整,慎思政策对不同学校可能做成的影响。官僚若只懂闭门造车,订定政策时漠视学校实际情况,反而要学校另觅办法迁就政策,绝对称不上有为。

惠民政策不惠民,绝非市民乐见。教育局欲向各校增加资源,理应体谅不同学校情况,以保持学校原有教席为基础。避免学校到头来只能玩“数字游戏”,用政府新开职位聘请旧有教师,让增拨资源的政策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