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暴大”师生互相致歉
大学既为做学问之地,自然要接纳不同声音,并以道理互相说服。社会面对政治争议,若能有这份耐性及理性之精神,其实也可免于无谓的内耗。
中文大学的学生周四(10月3日)发起校内游行,声援过去三个月被捕的同学,并要求与校长段崇智公开会面。段崇智与学生起初在行政楼外及会议厅对话,关系一度紧张,除了学生曾敲打玻璃门及呼叫,段崇智亦怒而拍案,引起学生不满。然而,双方没有全面闹翻,甚至移师至向来为中大师生交流之地的烽火台,在更开放的环境下对话。
周四对话中有两幕,尤为值得一提。在会议厅内,段崇智批评学生虽谓对话,但不少人却戴上口罩甚至蒙面,并非真正“面对面”。随即,许多学生除下口罩或面罩,以示愿意对话。另一幕发生在烽火台,学生发言时要求段崇智就拍案而道歉,段崇智则坚持说,其拍案乃学生拍打玻璃门在先。发言学生随即与在场一众学生向段崇智致歉,并换来其一句“不好意思”。
中大学生当然期望段崇智能更有胸襟和气量,认为如此一句“不好意思”诚意不足。但让步虽小,终为让步,而且段崇智亦顺应学生要求,谴责包括警察在内的所有暴力。可见立场迥异,也不必剑拔弩张,以拍案等方式相待。
须知道中大近来被冠以“暴大”之称,其学生无疑予人反叛之感,甚至许多人诉诸街头抗争。段崇智形容政治与校园无关,不但不切实际,亦似乎忘记了大学乃理性讨论包括政治在内的争议之地,不同立场的师生尝试寻求共识,其实值得肯定。这次对话中,“暴大”学生除下口罩,乃政府和警方一直想做但也做不到之事;校长及学生互相就其言行态度而道歉,在当下人人自以为义、永远错在别人的香港,更见难得。
这次反修例风波暴露出香港的政制、经济及社会问题,全部都不易解决,但比起这些问题,更棘手的可能是争议双方的情绪——我们愈来愈愤怒,甚至试图诉诸暴力。香港的困局不能一时三刻解决,但若果我们能够重拾耐性及柔和之心,社会并非不能包容而理性地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