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社会走入极端对立的死胡同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刚过去的周日(9月16日),暴力景象重现港岛街头,不仅再有地铁站出口遭纵火,还有汽油弹击中警方水炮车、有警员在差点被近距离投掷的汽油弹击中后拔枪驱赶施袭的示威者,多区更有不同政见者殴斗。其中一名中年男子在湾仔遭多人围攻受伤,一度情况危殆,令人惊觉反修例冲突下首宗死亡个案也许已离我们不远。虽然伤者最终没有生命危险,但可怕的是竟有网民留言称他“该死”。我们不得不问,香港社会真的变得如此冷血了吗?

无论政治立场为何,我们有何权利去夺取他人生命?然而,暴力程度加剧的背后,却也有人摇旗呐喊,鼓吹“私了”,美化暴力。我们再次严正指出,暴力行为对解决社会纷争没有任何帮助,必须严厉谴责,每个人都不应逃避制止暴力的责任,不应用自欺欺人的言行推诿纵容,“和理非”示威者更应反思,盲目容忍暴力是否令自己成为帮凶。

暴力行为不能容忍

由于民阵原定举办的游行因未获警方发出不反对通知书而胎死腹中,周日港岛的抗议活动严格来说“出师无名”,参加者理应都知道自己违法,大部分人也许仍想捍卫和平游行的权利,但只占一小部分的暴力示威者目的显然只是搞事。一如过去数月般,他们以路障堵路、挖掘砖块投掷、点燃杂物、破坏地铁或其他公共设施、甚至投掷有机会致命的汽油弹。令人忧心的是,有不少其他示威者对这些暴力行为似乎不感惊吓,恍如视它们为“日常”的一部分。

示威者以路障堵路、挖掘砖块投掷、点燃杂物、破坏地铁或其他公共设施、甚至投掷有机会致命的汽油弹。(资料图片/罗君豪摄)

更令人担忧的是局面正朝愈加危险的方向发展。周日下午约5时,多名黑衣示威者在近距离向两名交通警投掷汽油弹,警员拔枪驱散他们。这种场面生死一线,要是警员未能闪避汽油弹,有可能会当场被烧死。另一方面,警员一念之间向示威者开枪也不奇怪,而法律也赋予他们在生命威胁时开枪的权利。事后警察队员佐级协会发声明指出,汽油弹是致命武器,警员有可能以实弹制止。

这种触目惊心的场面并非特例。周日下午4时半左右,一名身穿蓝衣的中年男子怀疑在湾仔与反修例示威者争执而被围打至失去知觉。示威者转至炮台山及北角一带时,又发生多场殴斗,多人被打至头破血流。我们只能庆幸这一连串的暴力中未有人丧命,但若情况无法受控,闹出人命也只会是时间问题。我们实在不希望看到有任何人因示威而死亡,或是有人背负上杀人犯的罪行。无论是有人在冲突中杀人还是有人被杀,社会撕裂只会愈来愈大,而犯罪者、受害者与他们的家人,则会共同承受长久的痛苦。

9月15日晚,在炮台山及北角一带有不同政见人士互相指骂。(资料图片/罗君豪摄)

有不少人为非法暴力行为开脱,指那是迫于无奈,甚至有人将暴力示威者美化为“义士”。也有人鼓吹争执要“私了”,以非法殴斗方式与政见不同者决出高低。这说明一些人在敌我对立的情绪蒙蔽下,对使用暴力失去罪恶感。这是我们绝对无法接受的。鼓励“私了”等违法行为,更是公然破坏香港最重要的法治精神。

事到如今,社会大众都应该反问,“死亡”是否这场运动所追求的?相信理性的市民都不希望香港如同数十年前的北爱尔兰那样,因为社会对立而陷入暴力循环。我们必须警醒,即便不亲身参与暴力行为,但对暴力的盲目包容,只会间接助长暴力行为,使其像火苗一样停不下来。事实上,周日的游行只是用“行街”这个自欺欺人的口号包装的非法行动,参与者成为暴力示威者的掩饰者。即便出于对政府的极度不满而不愿意与暴力示威者切割,亦不能将“同情”与“包容”混为一谈,使暴力获得借口。

对立亦须尊重对方

此时此刻,香港社会需要阻止暴力,静下来。除此之外,社会不同群体亦要思考如何在撕裂中找寻共存的方法。近日不同政治立场的群体在多个商场集体唱歌表达立场,这种用和平方式展示团结的方式,本意当然是好,但在仇恨与对立情绪充斥的当下,也不可避免地演变成冲突。

近日在不同地方都出现集体唱歌表达意见的做法。(资料图片/罗国辉摄)

“01观点”曾指出,不论政见,每个人都有表达意见的自由,不可能有人自以为比较“优越”,双重标准地只许自己发声,而不许别人表达诉求。在一些冲突场合,有部分示威者自认为占据“道德高地”,动不动就叫唱国歌的人“返内地”,这很容易令人联想到排外意识。然而,将“中”、“港”两者置于对立面,只体现了对香港实际政治地位的无视,其危险之处是潜藏“港独”的苗头。这种心态的膨胀, 以及一次又一次的烧国旗举动,都是在挑战香港的宪制秩序,最终可能弄巧反拙,扼杀港人发挥“一国两制”制度设计下的自主性,必须警惕。

一次又一次的烧国旗举动,都是在挑战香港的宪制秩序,最终可能弄巧反拙。(资料图片/黄桂桂摄)

政府改革刻不容缓

社会对立如斯,在在突显香港需要一场大手术,全面革除社会矛盾的病根。近日港府终于对此有所省悟,着手推动针对社会深层次结构矛盾的新政策,值得鼓励。但我们必须再次明确指出,政府已虚度了多年时光,改革刻不容缓,不能再畏首畏尾,而是要果断行动。另一方面,我们当然乐见中央全力支持港府推行社会改革,但中央亦应正确认识香港社会价值观与内地存在的差异,不能一味以镇压思维看待反修例运动的参与者。只有通过良性互动与沟通,才能真正增进相互认识,化解陆港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