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传统不应是浪费 萤光棒量又要创新高吗?
一年容易又中秋,不少市民也会与三五知己落街赏月、欢聚时节。过去不少人喜欢用萤光棒画地为界,小朋友也爱戴上萤光手链发圈,可是萤光转眼即逝,变成遗祸人间的垃圾。萤光棒难以回收,塑胶又不能降解,最佳办法始终是源头减废:中秋节不玩萤光棒。
▼▼▼早前网民以“长辈图”方式,呼吁大众勿玩萤光棒▼▼▼
萤光棒消耗量大 回收难度高
萤光棒每逢佳节消耗量大,每年一次的环境灾难必须停止。环保团体“绿色力量”于上周三(4日)公布最新《中秋节消费及庆祝习惯》调查结果,发现上年曾“使用并丢弃”萤光棒的家庭数目占受访者家庭数目达41%,每个家庭上年平均丢弃41.77支,从而推算出全港家庭去年中秋节合共丢弃逾4,430万支荧光棒,数字创历年新高。
萤光棒在购买一刻便注定堆填,可谓中秋节“头号敌人”。一枝小小的萤光棒,其实里面分成数层,中间以玻璃管夹层分隔。萤光棒一经折曲、击打,中间的玻璃夹层便会碎裂,内外两层的化学物质混合,从而产生反应发出萤光。所以,萤光棒可回收的部分只有外围塑胶,内里的玻璃碎片与化学液体均不能回收。
Facebook环保专页“结束一桶专弃”曾尝试回收萤光棒,但期间发现难度甚高,要普通市民自行剪开萤光棒清洗回收,近乎不可能。因为萤光棒管身极幼,内部难以清洁,里面的玻璃碎片也对回收者构成危险,同时盛载过化学物质的器皿不能重用,用后的胶手套也不能回收,导致回收过程反而产生更多垃圾,费时失事。
化学物污染环境 对人体有害
萤光棒含有多种有毒化学物,送往堆填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危害环境。当中化学物包括萤光剂如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和罗丹明B(rhodamine B)等,流出后有机会染泥土、水源。
萤光棒的化学物质不止损害环境,对人体更百害而无一利。如上述的溴化乙锭,便是是一种强诱变剂,可致癌或致畸胎。而萤光棒亦多含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若被人体误吸或触碰,皆可能造成恶心、头晕、麻痹。不论环保抑或健康,萤光棒也是少用为妙。
拒绝让浪费成为传统
萤光棒用完即弃,难以回收,长远伤害环境。最直接处理方法还是源头减废,拒绝让萤光棒成为中秋传统。随科技普及,市民其实有更多选择,例如亮起手机电筒、夜光效果不比萤光棒逊色,无损节日气氛。除了手机之外,市民也可以用不同方法发挥创意,一起告别萤光棒,环保庆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