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科拟取消听说两卷 何以引发“消灭粤语”之虑?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正在公众咨询的中学中文科改革,建议在DSE考试中删去聆听及说话两卷。此建议近日引起轩然大波,引来粤语将在中文课程被消失、普教中等疑虑。一方面,中文科适宜以母语教学,这点已为不少学者指出;但另一方面,考核化繁为简之建议亦有其理据,因政治和社会因素而引起广泛疑虑,从教育政策角度看,也非教师和学生之福。

(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在《逃犯条例》修订风波正炽热之际,“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于6月28日发表检讨中小学课程咨询文件,咨询期至9月16日。专责小组的其中一个建议是删去聆听和说话两卷。

然而,这个建议在近日引起极大争议,网上不少意见担忧政策会使广东话在香港消失,进而逐步被普通话所取代。从事粤语研究多年的Ben Sir(欧阳伟豪)直言:“现时不少学校都实施普教中,而聆听及说话两份卷是整个考试制度内唯一使用广东话的试卷,若然删去这两份卷,则学生整个读书生涯,都可以没有广东话。”

“普教中”与“删卷”属不同议题

无可否认,删去两卷会使粤语在考试核评中消失,但不代表粤语会在中文科的教与学上消失,学校仍然可以选择母语教学而非普教中。或许有人会担心,删去听说两卷后,欲推行普教中的学校会更无“后顾之忧”,但其实在现时制度下,学生已可选择以普通话或粤语应考,换言之学校是否推行普教中,不一定要考虑考评中是否有听说两卷。社会在讨论聆听、说话两卷的去留同时,有必要认清普教中的争议,与两卷的去留问题应该分开讨论。

聆听、说话卷的取消,可谓承接中文科考核简化的脉络。自文凭试推行以来,中文科繁复已一直为人诟病,而中文科考核亦屡经简化,期望减轻师生压力。例如2014年取消说话卷的“朗读”环节,只保留“口语沟通”,转而加入“首轮发言”环节;2016年将聆听、综合二卷合并,演变成现今的四卷结构。但是,说话、聆听两卷至今依然存在,考试细节的轻微调整未见考生压力大减。

(资料图片)

重点提升语文修养

从教学理念来说,中文作为香港学生的母语,以分拆四卷这种“第二语言”模式教授,其实不利学生中文进步。学生以中文授课、课堂以中文交流,本身已是学习过程。故此早在高级程度会考的中化课程推出时,已经有人质疑聆听、说话两卷是盲从学习外语的考核模式,教学效能不大。

参考邻近华语地区的中文学习、考核情况,内地及台湾的公开试考核均以阅读及写作能力为主。内地高考考核现当代文章、古代诗文,亦考语言文字运用及写作四大部分,当中不包括聆听、说话。台湾虽以听、说、读、写为学习目标,但大学学测仍只考阅读、写作,聆听说话卷的考核并非必要。

故此,中文科若意在培养学生文学修养,取消聆听、说话两卷能将更多课时编配到阅读、写作之上,令学生能够专注吸取文学养分,练习写作能力。教育局应该相对提升读写两卷所占比例,重点评核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和写作能力。

(资料图片)

只考读写亦要求思辨逻辑

的而且确,香港文凭试的说话、聆听考试考核目标同时包括逻辑分析,讲究学生思维能力。而学生在这两卷的能力,亦曾被认为有待改进。例如2017年,考生被评“整体表现一般”、“内容贫乏、逻辑混乱仍是大部分考生的通病”。但是,要考核学生思辨逻辑形式并不限于口语表达、聆听分析,阅读、写作卷同样,可以有相同功能。聆听说话卷的删减,绝非否定逻辑思维的重要,而是旨在简化考核。考虑中文科现今课时严重不足、四卷时间投放分散,在无损考生能力的情况下,删减两卷的做法有利纾缓师生压力。

删减听、说两卷,重点培养学生文学修为、减轻师生教与学之压力,教育界亦向来有支持声音。然而,如今咨询建议引来极大反弹,究其原因,一来在于《逃犯条例》修例风波沸沸扬扬,市民对政府不信任的情绪空前高涨;二来也因为过去政府曾鼓励普教中政策,早已引起“消灭粤语”的质疑。这两个原因,可谓“新仇旧恨”,加起来便令社会舆论将取消聆听、说话卷与“消灭粤语”挂勾,引起民愤。

为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当局必须细心聆听及回应社会忧虑,特别要咨询教育界意见。在取得共识之前,政府不宜轻举妄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