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书展2019】孕育文化气息 书展应设大型书奖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将于本周三(17日)开幕,贸易发展局以推动本地阅读风气和文化交流为宗旨,为出版社提供推广新书的途径,不少书商借机倾销,吸引读者,亦增加书商收入。毫无疑问,书展有助促销,但本土文风却未见因之普及。其实,香港的文学作品质素不差,只是欠缺宣传机会,导致作家纵有佳作却鲜为人知。当局应参考台北国际书展的做法,为香港书展设立大型书奖,一来可鼓励作家积极写作,提高作品质素,二来也可以借此机会令读者认识本土的文学作品,让本地作品润泽四方。

发表园地不足 作家欠缺发展空间

回顾过去数年的书展,贸发局虽然举办过不少推动文风的活动,却难以为继。这可见于近年书展停办年度作家之事上。自2010年起,香港书展设“年度作家”头衔,以表扬本港作家对文坛贡献。到了第六届,便有香港作家拒领头衔,最终由著名人文学者兼文化人李欧梵获得,虽然他著作甚丰,尤其于现当代文学的领域贡献甚钜,但其身份似乎有别于历届侧重创作的作家。当“年度作家”取消后,作为主办单位的贸发局应以其他方式表掦优秀的作家和编辑,惟当局选择改设“年度主题”了事。

书展本应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平台,但近年却沦为散货场。(资料图片)

曾几何时,香港文坛造就不少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例如金庸的《射雕三部曲》是武侠小说的传奇,也斯的《剪纸》、刘以鬯的《对倒》和《酒徒》亦是经典的作品。其时,不同报章相继出现,老一辈的南来作家促进副刊和出版的文艺发展,战后一代纷纷组织文社、出版文学杂志,给予后辈发展空间。但随着市场萎缩,竞争日烈,发表园地不断减少,年轻作家失去土壤。

现时,普遍出版社每卖一本书,作者能赚到的是不多于百分之十的版税,甚至要自资出版,不望回本。花耗无数的心血和时间,作者换来只有难以糊口的收入,要卖文维生,实属天方夜谭,如此一来,又何以吸引作家写出更多优秀作品?

自50年代起,香港报坛百花齐放,为年轻作家提供发表园地。但随著时代变迁,后辈已经缺乏发展空间。(资料图片)

书展应设大型书奖 鼓励本地创作者

单凭政府之力,的确难以振兴创作风气,但政府不是没有可为之事,当中为编辑、作者提供奖助,就算在短期内不能重振创作风气,也至少让杰出的编辑作者不至于无偿付出。

公营和非牟利机构设立了不同书奖,以鼓励出版社及作者发表出色作品。然而,这些书奖竞选的作品类别和奖项有所限制,致其影响力不足,收效不大。

例如“红楼梦奖”和“香港出版双年奖”同样每两年举办一次,前者首奖奖金达港币30万元,但评选对象只限8万字以上的华文长篇小说,对于倾重其它范畴的作者则未能具候选资格。后者虽分设5个奖项,得奖作品可获较丰富的宣传机会,例如于书展、图书馆或书店中展出,但只有“优秀编辑奖”能获赞助机构颁发的3万元奖金。若奖金金额能提高,相信能给予创作者更多的推动力。至于由香港电台举办香港书奖虽然广为人知,却非以奖金丰厚见称。

书展是普及阅读文化的平台,可收宣传作品、鼓励创作之效,贸发局理应联同其他公营机构、非牟利团体设立“书展大奖”,让出色的本地著作面向逾百万的入场人次,并让作者、编者能够从中分一杯羹。

书展设立大型书奖能推动阅读风气,有助孕育香港的文化气息。(资料图片/林若勤摄)

台湾经验值得借鉴

事实上,台北国际书展早于2008年设立“书展大奖”,以鼓励台湾出版社与在当地出版著作的作者。该比赛共设“小说奖”、“非小说奖”和“编辑奖”,既涵盖不同创作体裁的作家,也肯定编辑的贡献。大会于今年新增“儿童及青少年奖”,使奖项涵盖的年龄层范围更广泛,更贴近鼓励全民共读的宗旨,增加书奖的影响力。

当然,贸发局不一定要依样画葫芦,例如在奖金方面,台北国际书展大奖的奖金才不过十万台币,而国内的京东文学奖奖金已达百万人民币,贸发局大可与其他商业机构合作,广招赞助,以增加奖项的吸引力。

香港书展作为年度盛事,具有一定吸引力,去年便有近104万人次入场,但近年却被批评过于侧重商业买卖,甚至沦为“散货埸”。设立香港书展大奖当然不一定能够在短期内振兴文化,但必定能够令书展更有意义,更贴近推动良好阅读风气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