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条例】政府陆续煞停争议草案 公私合营实宜砍掉不提
受修例风波影响,特区政府接连决定暂缓不同具争议的政策草案,原定于年中推出的“土地共享先导计划”亦于近日宣布暂延。政府决定放弃硬闯,无疑有助社会休养生息;但与此同时,政府必须认清暂缓草案惹来争议的原因,正视社会的忧虑,而非敷衍了事、择日再审,毕竟市民不能再忍受港府对其声音充耳不闻,政府若执意投机取巧,必须付上政治代价。
毋庸置疑,政府因修例风波再陷入管治危机,遂连番决定暂缓推行具争议的法案,包括在早前先后宣布放弃审议国歌法草案及押后处理“明日大屿”拨款申请后,现在亦正式押后“土地共享先导计划”。毫不意外,政府在修例风波上已引爆首枚政治炸弹,已再无本钱承受更多的民怨爆发;况且,林郑月娥已成功超越历届特首,成为史上民望最低的行政长官,其管治威信几乎可谓荡然无存,根本再没政治能量硬推争议政策。
归根究柢,目前政府施政瘫痪,固然受当下的政治气候影响,但港府横蛮粗暴的施政手腕才是问题症结。观乎重商轻民的逃犯条例修订草案、明日大屿新核心区及土地共享计划,这些林郑设计的政策无一不引来强烈的公众反对,惟林郑却竟一一无视社会回响,力排众议地将议案呈上立法会审理。林郑如以为自己能将种种法案付诸通过,要不是高估自己的政治能耐,就是低估社会对其刚愎自用的反抗。
以公私合营发展地产商农地为例,社会忧虑早已在土地大辩论时清晰反映,据顾问公司提交的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公众参与报告,整场土地咨询过程就公私合营共收到1,384个意见,分别有505个为正面意见,认为公私营合作可在公平及透明度的前提下进行,但亦有525个负面意见,认为公私营合作只会招致官商勾结与增加商家利润,余下的156个则关于其他的收回土地模式,可见公私营发展支持、反对参半,惟政府仍然执意起用,甚至早于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报告出炉之先,已在去年施政报告提议推行“土地共享先导计划”,港府明显假借公众咨询支持已有政策立场,并践踏众多反对市民的声音。
修例风波导致社会上下元气大伤,暂缓惹火法案总算是从善如流。但如若政府只作取巧拖延,未能理解暂缓法案不甚可取之处,港府终究只是愚弄公众,并未有从是次危机中汲取教训。以公私合营为例,发展农地本来已具行之有效的机制,惟发展商感到无利可图,加上囤积居奇并无成本,才会敢作闲置农地资源;如政府要鼓励地产商发展农地,就须提供足够吸引的诱因,否则地产商终究无动于衷,这已经有利益输送之嫌,而官商合谋的例子班班可考,公众对此公私合营不存信心,始终不无道理;况且,发展商囤地反倒能获度身订造的优惠,本就说不过去。
然而,更教社会忧虑的,即使有更合情理、更为可行的方法发展地产商农地时,甚至尽管未能尽数释除公众疑虑时,政府仍强推公私合营。“01观点”已多次指出,政府要善用闲置农地,并建立长远土地储备,大规模动用《收回土地条例》直接收购发展商农地才是正道,这才是最具透明度,且最能避开卷入官商勾结嫌疑的做法。
社会再次撕裂已为事实,政府应聚焦改善民生,修补撕裂。但民生发展亦有其政治面向,港府如果仍忽视民意,其管治前景只会甚为堪虞。政府理应痛定思痛,敢于砍掉不具民意应受性的政策;诸如公私合营般的“恶法”,仅是暂缓处理根本无补于事,政府必须全面打消念头,并改以研究以《收回土地条例》收回地产商的农地,方为从善如流,修补官民间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