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失土耳其最大城市执政权 埃尔多安“终结的开始”?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土耳其最大城巿伊斯坦布尔周日(6月23日)重选市长,在近99%已点算选票当中,执政正义与发展党(AKP)代表、前总理耶尔德勒姆(Binali Yildirim)取得45%选票,败给得票54%的反对派代表伊马姆奥卢(Ekrem Imamoglu)。今年3月,执政党已丢掉首都安卡拉的市长席位,在两场信任投票中败阵的总统埃尔多安(Recep Tayyip Erdogan)此刻有多郁闷,可想而知。

伊马姆奥卢本身只是伊斯坦布尔一个区的区长,若论全国知名度,肯定比不上有份创立AKP、曾担任总理的耶尔德勒姆。更搞笑的是,伊马姆奥卢在3月的选举中,只以13,000票些微优势胜出,但AKP以选举出现违规情况为由要求重选,想不到以更大差距败阵(775,000票),可谓自取其辱,这对近年锐意集权的埃尔多安而言,亦是重重的一击。

重选后输得更惨

值得一提的是,埃尔多安与伊斯坦布尔渊源很深──在当地出生,1994至1998年出任市长。完成市长任期后,其党友继续在当地执政,因此说伊斯坦布尔是“新苏丹”的根据地,并不为过。如今埃尔多安在自己的“地盘”败选,无可避免引来一些解读。

在今次选举前,伊马姆奥卢全国知度不高,其胜选多少令人感到意外。(路透社)

一些媒体把选举结果,看成是选民对埃尔多安在政治上“倒行逆施”的惩罚。众所周知,他在出任总理11年后,不满足于担任没有实权的总统,于是利用2016年的流产政变,一方面整肃异己,一方面通过修宪把内阁制转为总统制,成功集大权于一身。

大城市有较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产人士,他们对当局的“威权”举措,自然有更大、更多反弹。这种解读不能说全错,但渗入了过多意识形态元素,仿佛只要埃尔多安拥抱民主自由,选民就不会惩罚他。但事实果真如此?看看土耳其,特别是伊斯坦布尔近期的经济表现,或许会有更多启示。

伊斯坦布尔市长选举,被视为对埃尔多安的信任投票。(路透社)

经济欠佳 选民不满

在AKP治下,土耳其成为不亚于中国、印度的新兴国家,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基建工程纷纷上马,高楼拔地而起,近郊地区亦不断发展。单在2017年,这个横跨欧亚、人口超过1,500万的大都会便占了土耳其经济总量的31%。然而,随着建设热潮近年逐渐冷却,加上美国加息、土耳其货币里拉汇率暴跌,以及物价飙升等因素,当地经济遭遇逆风,抗议政府应对经济危机不力的示威此起彼落。

在埃尔多安的经济政策中,较令市场忧虑的是干预中央银行(纵然这可能是过虑)。他在去年7月宣誓任职总统后,任命女婿阿尔巴伊拉克(Berat Albayrak)出任财长,并通过后者控制央行。而在今次地方选举投票前,被指“经济外行”的埃尔多安再度表明,将会更积极介入央行运作,结果导致里拉再次下跌,反映市场对他的经济政策欠缺信心。

土耳其近期经济表现不佳,成为执政党候选人败选的一大理由。图为埃尔多安。(路透社)

AKP在伊斯坦布尔和安卡拉败选的事实足够让人怀疑,这是否意味“终结的开始”(the beginning of the end)。几乎可以肯定的是,选举过后,埃尔多安的党内政敌会“伺机而动”,例如前总理达武特奥卢(Ahmet Davutoglu)和前经济部长巴巴坎(Ali Babacan)盛传可能成立新党,预料“新苏丹”将会遇到更多麻烦。

当然,埃尔多安此刻仍然执掌全国大权,再加上担任总理期间确实取得坚实政绩,因此他手上的政治资源依然无可匹敌。假如他善用这些优势,着力解决当下的经齐民生问题,谁能说得准他不能重拾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