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年同行不能单靠委员会 政府不能再离地下去
本周一(6月17日)特首林郑月娥在礼宾府会见不同界别人士,当中包括不同学校议会及中小学校长代表,有与会校长引述,特首在会上承诺未来将更多与年轻人接触,听取意见,又在会上道歉,指会致力修补与年轻人的关系,认为未来的复修工作可由教育做起。
政府施政理应具前瞻性,考虑青少年所需,林郑任内的首份《施政报告》曾提出各官方渠道咨询青年意见,故成立青年发展委员会。然而,本地青年面对的种种困境社会早已有目共睹,坊间亦已提出清晰诉求,故不少青年已经质疑官方委员会的成效,他们要求政府更应务实处理及面对市民需求,决心根治社会问题。
林郑任内的首份《施政报告》提出未来五年政府会致力做好与青年“三业三政”相关的工作,让年轻一代看到曙光。政府会以自荐计划招募的青年加入不同决策局及部门辖下的咨询委员会,目标是在本届政府内把18至35岁的青年成员的整体比例提高至15%,又预留10亿元成立青年发展委员会,并由政务司司长张建宗主持,以听取青年人的意见,研究及讨论青年人关注的政策议题。连同试行计划,青年委员自荐计划推出两年已进行三轮招募,委员会网页显示其至今一共委任了35名委员,当中包括三名青年发展委员会成员,副主席刘鸣炜曾表明招募准则是“甚少公开发声、知名度不高,但对社会事务有认识的青年”。
然而,除了青年发展委员会外,香港从来不乏其他性质的委员会,例如:电讯服务用户及消费者咨询委员会、精神健康咨询委员会、公共图书馆咨询委员会等等,这些委员会的公权力有限,根本难以对政策作出什么重大影响。事实上,早于林郑月娥发布任内首份施政报告之先,早有组织建议政府应成立青年议会,让青年拥有参与制定政策的实权,政府却未有为之。
其实,在未成立委员会之先,政府早应着手解决问题,因为香港的青年问题已经是明眼人皆见。事与愿违,政府却一直无所作为,林郑月娥任内称得上善政的青年政策寥寥可数。举例来说,林郑月娥在上任后,资助了入读私立大学学位的大学生每年三万元学费,但人所周知,私立学位的认受性不高,他们投身职场后,觅得好工的机会仍十分渺茫。至于青年住屋问题,曾荫权出任特首时决定兴建青年宿舍,直至今届政府,项目才有望推出,惟数量只是滴水车薪,租金更加与市价挂勾,大有可能超出青年的负担能力。
政府离地万丈、不知民怨、不识民苦,早令青年人火冒三丈。更让人觉得青年委员会只是架床叠屋。就算委员会能够广招贤能,由于官员如此离地,我们也不可能想像他们会广纳委员意见,最终社会只会继续陷入空转。
近年政府的表现已令大众失望透顶,青年的生活及发展空间不断收窄,面对房屋、就业、欠缺上流机会等困境,社会大众有目共睹,问题在于政府有否正视青年的诉求。
社会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政府应让青年参与决策,了解年轻一代所关注之事,建立互信,尽早规划而非亡羊补牢,只在政策层面小修小补,社会冲突只会无日无之。青年政策与劳工、教育、经济、家庭、政治制度等范畴联系,政府还需及早完善社会的民生政策,建立相互沟通的渠道,青年才会看见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