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武抗争”的黄台仰在书写怎样的历史?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六四三十年,身在德国的本民前前召集人黄台仰在美国的《纽约时报》撰文谈中国、论六四、说抗争。
在这篇他获庇护后首发的公开文章中,渗透了怎样的观点和角度?

黄台仰在五月下旬接受外国媒体访问,确认已获得德国政治庇护。6月4日,他在《纽约时报》公开撰文,是他近年来首次详述其个人观点。

谈到他所创立的本土民主前线,黄台仰在文章说,他们的示威针对抢奶粉、挤满街头的内地水货客;而随后内地政府改变一签多行的政策,黄台仰视之为本民前行动的胜利。

对曾经的“勇武”绝口不提

然而,香港人相信记忆犹新,当年本民前的反水货客争议很大,被视为做法过激。例如不少示威者踢行李、粗暴驱赶内地人,甚至引起肢体冲突。当年黄台仰曾经表示,示威者带备盾牌、护甲,并不算为武器;对于连累非水货客的内地人遭殃,他还说“无可避免”,拒绝道歉。当年本民前以“勇武抗争”为纲,以做法进取自豪;如今文章却避重就轻,只谈示威而不提勇武。

2015年12月,本民前备战参加新东立法会补选,当时黄台仰亦在网台节目中表示,如果要带来改变,就要令香港乱,“制造浪费大量警力的冲突”。泛民的和平、理性、非暴力,在其口中是“完全无力”,民主党的刘慧卿更被他狠批为“唔死就香港一日都冇运行”。

两个月后,本民前在旺角街头,保卫新年小贩档。到场的本民前成员自制盾牌,负责参加补选的梁天琦更坦言“无底线”,会以对等武力回应警方。然而,旺角的那一夜,在黄台仰的文章中却是“我们组织了一个和平的示威”,是警察突然冒出及挑衅,才令示威恶化。一个曾经以“勇武抗争”为纲、以“和理非非”为耻的组织,如今却在国际媒体声称,他们当时是“和平的示威”,是被警方逼得紧才要动武,这岂非讽刺得很?

《纽约时报》6月4日网站及国际版报章,均在头版刊登黄台仰评论文章。

六四的意义——正视历史

文章末段说,“60年前,达赖喇嘛逃离西藏,逃避中共的逼害。30年前,中国异见者在天安门屠杀后逃离中国内地。现在,我们有些人逃离香港。”逃离香港之人,文章没有具体言明,然黄台仰和本民前成员李东升正是已逃离香港、获得德国政治庇护。但是,他们能与六四流亡人士或达赖喇嘛相比吗?

《纽约时报》选择在6月4日的头版刊登黄台仰的文章,显然是因为这天别具意义——今年是六四镇压的三十周年纪念。六四要平反,中共更须正视历史责任,作为具国际关怀的自由派大报,《纽约时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把显要版面留给相关评论文章,可以理解。问题是黄台仰是合适人选吗?文章若未能恰如其分地论述过去的事,一个恰当的批判又如何谈起?

纪念六四的其中一个历史意义,在于正视历史和守护记忆。不论三十年来,中共如何将六四定性,也无改其在六四镇压犯下大错。同样道理,对于香港过去几年的各种抗争,社会也应该如其所是地看待。曾经与黄台仰肩并肩、目前却身陷囹圄的梁天琦,同样经历了纷纷嚷嚷的几年,但相比之下,他似乎对自己看得更清,对那段过去看得更透。

在暴动案审讯时,梁天琦坦承自己鲁莽、无深思熟虑,更透露在旺角骚乱中,当被黄台仰要求向前冲时,他曾经反问“冲?点冲呀?”与梁天琦下场截然不同、走了另一条道路的黄台仰,如今又怎样看那个曾经“勇武抗争”、不顾一切向前冲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