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儿童节】虐儿个案不跌反升 无辜孩童成病态社会牺牲品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香港作为发达的国际都市,物质条件优厚。因此,讨论到香港的儿童问题,社会多局限在“港孩”的娇生惯养、自理能力低等,却鲜少有人关注到在这个光鲜亮丽的城市背后,香港日趋严重的虐儿问题。
只要仔细分析数据,可见虐儿问题只是重重社会问题的其中一个爆发点。而在虐童问题上,政府缺乏具体解决措施,有如将无辜儿童推向火坑。

根据立法会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8年间,香港共有9,176宗新呈报虐儿个案,而根据香港大学2010年的“虐儿及虐偶研究”报告,社会所知的虐儿求助数字只有1%,因此实际上,这近万宗的虐儿个案只是社会黑暗的冰山一角。更为人心寒的是,过去10年间,香港的虐儿个案竟无下降趋势,反在2018年高达1,064宗,创下自1981年以来的历史新高。这不禁让人疑问,问题出在了哪?

谁曾想到,这座城市光鲜亮丽的背后,虐童个案不跌反升。

社会病了 儿童买单

从各方数据不难发现,在虐儿方式上,身体虐待一直居首;但疏忽照顾今年急增,亦不容忽视。受虐群体方面,0至5岁的孩童受虐个案增长最多;施虐群体上,有经济、精神压力的家庭成员为最主要的施虐者。这些特征均指向,家庭问题、社会问题是虐童个案多发的根本原因,儿童成为了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首先,根据立法会数据透视提供的资料,我们可以明确知道虐儿个案的增长主要归咎于“疏忽照顾”个案的上升。虽然疏忽照顾并不是目前数量最多的虐待形式,但是“疏忽照顾”的个案在2007年至2017年间增长逾一倍,令人心惊,也成为了虐童个案的主要增长来源。而身体虐待则一直是最多的虐待方式,并仍有轻微上升。

图片来源:立法会数据透视

其次,在受虐群体上,0至5岁的孩童最不懂自理,因而最需要成人照顾,而数据恰好可见,0至5岁年龄组别是增长最多的受虐群体。当其他年龄组别的虐儿个案呈下降趋势时,0至5岁年龄组别的虐儿个案不降反升。2017年,0至5岁的受虐儿童人数比2013年增长了80%。可见,“疏忽照顾”个案的上升与0至5岁受虐儿童的增长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年龄愈小的孩童愈容易受到“疏忽照顾”的负面影响。

图片来源:立法会数据透视

再者,在施虐者问题上,父母、监护人占比最多。香港防止虐待儿童会(ACA)统计的2017/18 年度收到的怀疑虐儿个案显示,逾七成怀疑施虐者是家庭成员:34%为母亲、20%为父亲、12%涉及父母二人、5%为祖母、1%为祖父、3%为继父、1%为养父母及1 名继母。而防止虐待儿童会总结的于2017年所处理的虐童案件中,虐童发生率较高的家庭多有以下特征:经济困难、父母奔波生计无瑕顾及孩童、父母也面临较大的生活压力或对于孩童的教养知识较为匮乏等。该会将这些家庭所占虐童个案的比例整理如下:

由分析施虐方式、受虐群体和施虐者这三方特征,我们不难勾勒出香港虐童问题的主要轮廓:这个城市愈来愈越紧迫的工作、经济压力,让父母难以喘息,也愈来越难分担足够的时间和心力照顾儿童。同时,原本家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社会的压力容易诱发父母的负面情绪,令他们更易使用不当的方法对待子女,以及一些父母缺乏正确的管教观念。

广义上来说,虐童问题是目前整个病态社会中的一环。试想,目前香港在职人士中四人就有一人有抑郁症症状,这些具有情绪问题的职场爸妈处理自身问题已应接不暇,如何为孩童营造健康的环境?当香港人的压力指数排全球前五,九成二的香港人都面临高压力时,整体的社会压力最终也转嫁到了孩童身上。

让孩童不做社会压力的接力棒

因此在大方向上,政府着手解决虐儿问题时不应只局限于儿童本身,更应从社会和家庭问题入手,建设健康的社会环境才能从根源上减少虐儿问题的出现。因此建立友善的照顾家庭岗位的工作环境必不可少,比如呼吁企业实施更弹性的工作时间,又或是政府考虑予以一些困难家庭聘请额外家庭助手的资助,以让父母能够平衡家庭与工作,不至于因为疲于工作而疏忽照顾儿童,也不至于因为过于沉重的工作压力而将负面情绪带到家庭中,影响孩童。以及在社会福利政策上,政府若能更积极地投放资源于一些需要援助的家庭,比如增加对在职贫穷家庭的资助、对单亲家庭的支援等等,也裨益甚大。甚至更理想的愿景是,政府大刀阔斧改善香港职场环境,提升劳工福利,减少整体社会的压力。

这座城市的高压力、快节奏压缩了宝贵的亲子时光。

要从根源上杜绝虐童事件,固然要改善整体的社会弊病,但是这并不代表政府不用制定具体措施。直到现时,香港仍欠缺清晰整全的数据分析,以评估现时香港儿童受虐的情况,甚至缺乏为儿童设立的可靠的中央资料系统,以至无法量度、收集、分析及发放有关保护儿童及儿童发展情况的资讯,无法准确反映儿童现况及掌握儿童数据及需要。本年初,劳福局局长罗致光才表示会在今年第三季就中央资料系统展开研究,但政策要真正落实,仍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

同时,政府早期预防服务资源投放不足,例如缺乏为新生婴儿家庭提供探访服务、有系统的家长教育课程。正如上文所述,一些家庭要教养有特殊需要的孩童,比如读写障碍症患者、多动症患者等,但不是所有的家长都能正确认识到孩子的疾病并予以理性、正确的教导。不少家长往往以为这事由于孩子的顽皮,而误用体罚、打骂等方法管教小孩。即便在正常的家庭中,也未必父母就知晓正确的管教理念。因此,政府对父母的教育与支援是极为重要且不能省略的。

香港社会病态的压力不仅影响着成年人,也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孩童成长的土壤。而政府在虐童问题上具体措施的缺失,则无疑是雪上加霜。我们常说,儿童是一个社会的未来。在2019年,贵为国际大都市的香港,虐童问题不降反升,它揭示的不仅是政府在保护儿童上的无能,更为我们敲响警钟:无视社会的病态,难以迎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