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讨论众声喧哗 港人不应再沉默下去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今年4月,深圳市原常委、副市长张思平的著作《粤港澳大湾区——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下称《新篇章》)出版。对于香港市民来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过于“务虚”,仍不知所云;香港官员碍于公务员思维,不惯于作出宏阔的政治想像,对于大湾区规划仍未见积极。虽然张思平早已离开官场从事研究工作,但他曾位居管治阶层,其建言仍然弥足省思。
大部分港人素来以河水不犯井水的角度理解“一国两制”,大湾区很自然被视为香港“被规划”的实据。更有甚者,部分香港官员只能够从最粗浅的层面理解湾区理念。官员短视、市民不知所适,香港在大湾区规划继而进退失据。

在这格局下,张思平的著作不失为一张激发思考的药方。《新篇章》所界定的大湾区规划与一般港人的理解截然不同。港人会认为,《规划纲要》极其量只是《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翻版”,但如《新篇章》所言,湾区的理念不只可以从经济等硬实力层面理解,也可以从法治、文化等软实力层面理解。
 
认清大湾区新机遇
壮大本地优势产业

 
先说经济层面,《新篇章》以专章就大湾区金融大书特书,并提出香港在大湾区金融发展应有“主体和核心”作用,在巩固既有优势同时,在再保险、债券市场等方面继续发展。
 
香港在中国是金融产业的先行者,优势明显。但与此同时,香港也面对产业单一的问题。过去,前特首曾荫权虽然提出发展文化及创意产业、教育、私营医疗、检测认证、环保工业以及创新科技六大优势产业蓝图,但实践却乏善可陈,在创新科技上被深圳远远抛离,在教育、医疗产业上停滞不前,昔日遥遥领先的文化及创意产业,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香港要往何方走,应制订怎样的产业政策,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可惜的是,政府仍目光如豆,虽扬言发展创科,至今仍然未见任何实际成果,前年24名在港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更加绕过港府致函国家主席习近平,批评香港创科发展落后,请求中央支援。
 
政府言之凿凿要发展创科,成效尚且如此让人瞠目结舌,其他产业的发展自然惨不忍睹。《新篇章》提到,香港其实在教育产业、医疗产业大有可为。先说教育,书中明确指出,香港理应成为大湾区以至全球的教育枢纽,单是广东省每年到外国留学的学生就数以万计,年花费逾20亿元人民币,如果能够将30%的学生引导来港,必然有助壮大香港的教育产业。
 
张思平对香港教育产业的前景抱有信心的原因有二:其一,香港虽是弹丸之地,但已经有数间在国际排名二百大以内的专上学院,与澳、美、英、加等留学热点差别不大;其二,是珠三角地区的语言文化相近、交通便利。也许对于港人来说,20亿元人民币只是小数目,但考虑到香港大专院校已达致国际水平,吸引的学生应来自全国以至世界各地,发展教育产业带来的利益,应远不止于此。
 
在医疗产业方面,《新篇章》提到,香港的医疗制度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仍然有很多地方值得其他大湾区城市借鉴,他更建议香港的医疗机构在大湾区其他城市设立各种性质的医院,这与《规划纲要》的建议如出一辙。在打破大湾区医疗壁垒的前提下,他进而提出让香港的医院管理层进驻内地医院,提升管理质素。他的建议有两点启示:其一,是香港医疗制度对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居民来说,具信心保证;其二,国内求才若渴,香港医疗人才不愁出路。

在这个趋势下,本地医疗产业必然大有可为,政府理应在本地增设更多私家医院。过去,医疗产业裹足不前,主因是公营医疗体系人手捉襟见肘,进一步发展牟利为本的私家医院,问题将变本加厉。另外,业界也深恐增加人手会供过于求,政府也因之一直未有完善医生人手规划,更遑论发展第三家医学院。但是,大湾区医疗体系互联互通,将创造庞大的医疗需求,政府不应作茧自缚,而是要主动出击,为港人寻求出路。

(资料图片)

规划软硬兼施
港人应“同化”内地

 
官员交不出具体方略,市民自然不知所适。中港过去的隔阂,更让港人视大湾区规划为洪水猛兽。必须承认,内地的一些管治手段过于粗暴,港人对之反感属理所当然,而内地的人权、法治也尚有极大的改善空间。然而,谁也不能否认回归前后,中港两地的经济、文化、人口交流均甚为密切,就算没有大湾区规划,两地也绝非河水不犯井水。既然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港人与其学作鸵鸟,倒不如主动认识,甚至以自身的经验,影响中国内地。
 
《新篇章》所界定的大湾区,并不止于坊间所理解的“经济湾区”,还有“政治、文化、制度湾区”。在张思平眼中,经济与政治、文化、制度并非泾渭分明,因为前者的发展,其实有赖于后者。他强调,大湾区规划不应只重硬实力,更应着重人的精神、文化、权利保障等软实力。他认为在法治、财富保障,甚至自由平等、多元包容等地方,其他大湾区城市均需要向香港学习。
 
具体而言,在法治方面,《新篇章》明言,其他大湾区城市要做到三点,其一,是确保政府依法行政;其二,是确保司法独立、公平、公正;其三,是学习香港,改革司法机制,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样地,在财产保障方面,《新篇章》也明言要师法香港,依法保障居民的住宅房产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家的财产权,合情合理合法地解决民间资本发展时遇到的障碍。他更进一步说,粤港澳大湾区仿效的对象是纽约、东京等湾区,如果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公民自由权利也保障不到,大脑的思考都没有自由的话,又谈何建设一流湾区?他更指出,大湾区应该在公民的人身自由、表达自由、学术自由三方面让每个居民实现基本自由。
 
也许《新篇章》只是一家之言,不能全面代表内地官员的看法。然而,他的说法对港人也有两点启示:其一,经济发展与法治、人权相辅相成,举例来说,保障私有产权,必然有助促进市民逐利、营商,加快经济发展,港人假设内地的法治人权将一成不变,其实不切实际。其二,港人常认为大湾区是“同化”香港的手段,问题在于,无论大湾区规划推行与否,交流也是不可避免,与其孤芳自赏,倒不如以自身经验,“同化”周边城市。

政府在大湾区宣讲会的开支约270万元。(资料图片/李泽彤摄)

扭转重商轻民格局
新规划应全民得利

 
当然,从《新篇章》也可以窥见内地官员的局限。《新篇章》很强调香港的角色,并言香港一直从内地的经贸协议中取利。问题在于,社会除了官、商,还有人民。我们须问的是,多年以来,到底是谁从经贸协议中得利?
 
的而且确,回归后香港的人均本地生产总值增幅甚巨,由1997年的27,330美元增加至2016年的43,681美元,甚至超越了日本这亚洲发达国家,但港人的实质工资增幅,却微乎其微,回归二十年来,中低层雇员扣除通胀因素后的薪金几乎原地踏步,累计增加只有7.8%。在一般市民眼中,中港之间的经济合作,只带来了自由行,令街道、车厢更挤迫,不但未有为他们带来好处,更带来生活困扰。
 
在这前提下,推进大湾区发展必须考虑香港普罗百姓的感受,单凭空阔高深的理念、经济效益,根本无法说服市民认同规划,一些影响香港民生福利的倡议更势必惹来极大反响。
 
《新篇章》中不乏开放香港公营设施予其他大湾区城市居民的倡议,例如让本地中学招收内地学生,开放公立医院予内地居民使用。也许在内地官员眼中,香港的社福体制已算完善,但考虑到香港的人均本地生产总值已经超过部分发达国家,社福资源却依然紧绌,大湾区社福制度互联互通,只能是宏远的理想,而非迫切要做的事。
 
其实张思平在著作中也提到,大湾区规划不应忽视民间社会组织的作用,甚至建议要学习香港经验,尊重湾区内社会组织的民主自治。换言之,要推动社会进步,不能单靠上而下的规划,更加有赖下而上的公民社会参与。正因如此,推动规划时,必须要从香港普罗百姓的角度考虑。 
 
《规划纲要》出炉数月,不少港人觉得它只是泛泛之谈,不需重视。《规划纲要》确有很多不足之处,例如过于着重商界利益,而未有指明对基层会带来什么益处,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纲要必然是提出指导意见,而非提出具体方略。而正正因为纲要“务虚”,才能够让大湾区11个城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张思平这部14万言书,有极大篇幅与香港有关,这一方面反映香港在大湾区必然有重要价值,但从另一个角度看,香港的规划至今仍几乎是白纸一张,才有空间大书特书。正当各省各市就大湾区众说纷纭、众声喧哗之际,港人对规划的理解却显得片面。如果港人不愿“被规划”,那就应该尽快参与讨论,就纲要提出建言,只有这样,才能让香港在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中,继续担当一员要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