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委会】移除关卡、引入海外医生 本地业界何必做拦路虎?
医委会在周三(5月9日)的会议上,通过“政府属意方案”,容许在港工作满3年的海外专科医生,在通过执业试后无须做临床工作,便可获豁免半年评核期(实习期)。至于“医学会方案”,亦即受聘于三个指定机构的海外医生必须在通过执业试后,在公营机构做18个月临床工作,才可免除实习的方案,最终以一票之微遭否决。
“政府属意方案”相对宽松,纵使仍有缺陷,但总算聊胜于无。可惜的是,医学会会长何仲平等反对政府方案的医生,对免除临床工作仍有微言,他们的态度实在令人扼腕。必须指出,即使政府方案获得通过,香港仍面对公立医院专科医生严重不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引入更多“外援”。倘若反对者执意加设关卡,等同与公众利益对着干。
香港医疗质素蜚声国际,但细看之下,私人市场和公立医院有着天壤之别。香港医学会2018年访问了逾660名私人执业的医生,当中逾52%表示,他们的收费较截至2018年8月20日的12个月前有所增加。在受访的405名专科医生(不包括家庭医学)当中,“一般诊所内及非精神科诊症”收费中位数高达800元,而“延长诊症收费”、“到户诊症收费”、“小型手术收费”的中位数分别为1,050元、3,000元及4,000元。对一般市民而言,私人医疗市场诊费之高,实在难以负担。
本来,高效低廉的公营医疗服务是“穷人恩物”,但这些服务不得不靠足够的医生来维持。问题是,公立医院医生流失的情况相当严重,加剧人手不足的问题。根据立法会秘书处资料研究组的数据,单在2017 年,共有314名医管局全职医生离职,离职率高达5.9%,高于2013年的3.7%。若按专科划分,眼科、放射科、病理科是重灾区,2017年的离职率分别高达11.1%、8%及7.9%。
另一方面,医管局数据显示,在2018年4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专科门诊稳定新症轮候时间可谓触目惊心,例如九龙中医院联网的眼科轮候时间中位数高达103星期,九龙东医院联网的耳鼻喉科、内科和骨科的中位数,分别高达88、98及117星期。
公立医院医生不断流失,政府支援不足、工作压力太大应是主要原因,政府若要纾解相关问题,自然要对症下药。与此同时,消除不必要关卡,为海外医生来港工作创造诱因,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本地医生在公立医院专科医生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要加设关卡,包括要求早已累积一定行医经验的“外援”在通过执业试后,不必要地参与为期18个月的临床工作,显然强人所难。这种操作无疑与舒缓公立医院人手紧张的目标背道而驰。
必须指出,免除临床工作还不算“杀着”,更有效的方法是仿效新加坡豁免执业试(中大副校长、医委会会长霍泰辉已表态支持),以其他把关机制代替。“01观点”较早前指出,即使豁免考试,医生水平不见得就会下降,因而无损病人权益。问题是,部分业界人士连豁免临床工作都有微言,遑论更为进取的“新加坡模式”?说到底,狭隘的业界利益和广阔的社会整体利益存在难以调和的张力,最终如何抉择,视乎执政者是否具备政治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