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委会】海外医生来港障碍须移除 “执业试”并非必不可少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医委会上月初否决了四个豁免海外专科医生实习安排的方案,招致舆论批评,它周三(5日)再次开会,社会期望全体委员能作出符合市民、特别是病人利益的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医委会今次讨论的所有方案,全部包含“必须通过执业试”的要求,意味这个组织认为,有关考试必不可少。我们要问:执业试真的不能被质疑?适逢社会最近开始关注是否引入新加坡免试模式,执业试本身的去留,不妨一并讨论。

根据现行体制,海外医生若想成为香港的正式注册(full registration)医生,必须通过执业试,并完成一年或半年(为专科医生而设)实习。香港人自小经历会考、高考等形形色色的考试,被视为精英的医生自不例外。因此,对于医生必须“通过执业资格试”的要求,没有多少人会有所质疑。

然而,连系上引入海外医生的问题,我们便不得不质疑执业试本身的合理性。医委会委员、中大副校长霍泰辉早前受访时便指出问题所在,例如本地医科生可分六年应考执业试,海外医生却要“一take过”考,明显不公。此外,海外专科医生经过多年执业,与其专科无关的医学知识或已生疏,执业试却要求他们重新温习有关知识,根本强人所难。本身是儿科医生的霍泰辉坦言,若他去应考,可能也会不合格。

霍泰辉坦言,若他去考执业试,可能也会不合格。(团结香港基金提供)

当然,如果海外医生不想考执业试,可透过有限度注册(limited registration)制度,只要获得医管局、两间大学医学院、卫生署等机构聘用,即可在港免试行医,每次合约年期不超过三年,续约次数不限。问题是,海外医生若循此途径,根本无法晋升为正式注册医生,看似低人一等。权衡之下,他们肯定会对来港发展有所保留。

要求海外医生必须考执业试的理据,无非是“确保医生水平”,但海外经验早已证明,只要把关得宜,即使豁免考试,医生水平不见得就会下降。例如在新加坡,合乎资历(包括毕业自认可海外大学医学院)的海外医生可申请有限度注册,他们在通过实习监督期后,便可申请正式执业牌照。

香港医护压力大,早已不是新闻,而引入海外医生,可解燃眉之急。(资料图片)

对于海外专才,新加坡医药理事会(Singapore Medical Council,SMC)制订了一套相当严谨的规章制度。具体来说,新加坡籍海外非专科医生或家庭医生,必须在SMC认可的医疗机构就业,并完成为期两年的“实习监督期”,外籍同类医生则需四年,而所有国籍的海外专科医生则均需两年。至于已在海外考获当局规定的专科执照或家庭医生认证、累积五年经验的医生,则可直接以“有限度注册”的身分,在私人医疗机构工作,在完成实习监督期后,可申请成为新加坡的正式注册医生。简而言之,执业试在新加坡并非必不可少。

新加坡在引入海外医生上的经验,值得香港借镜。(资料图片)

值得留意的是,“新加坡经验”还有一点值得借镜。对于在认可海外医学院就读的新加坡学生,SMC向他们提供就业前补助金(PEG),获一年期补助金的学生,须在毕业后返国,并在公共医疗机构工作最少三年,而获得两年和三年补助金的星洲子弟,则须工作五年。香港医生不足,短期内绝对可以仿效星洲,借外国院校培训人才。当然,香港长远而言应通过建立第三间医学院、增加医科生学额等方式,自行培训人才。

诚然,执业试是保证医生水平的其中一个方法,但假如这种方法存在霍泰辉所讲的弊端,而海外实践又证明了“免试”也是切实可行的,那么香港执政者便须思考,是否维持执业试。当然,若要检讨执业试,本地业界很可能群起反对,但执政者要思考的,从来不是狭隘的业界利益,而是社会整体利益。如何抉择,端视政府是否具备“事不避难”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