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败俱伤无益于事 理大校方与学生须三思
香港理工大学四名学生因为与学校管理层冲突,上周被纪律处分,其中一人开除学籍,永不录取。
纵然这是理大内部的事,但香港近年愈来愈常见大学生冲击校方,如何才能妥善处理校方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值得社会关注。
首先,事件的起源是理大民主墙出现“港独”标语后,校方以红纸遮盖,引起学生不满。部分理大学生认为,这是贴标语者的言论自由,校方不应遮盖拦阻。
勇武抗争 未必达到目标
言论自由作为非绝对权利,可受合理限制,而政府已多次强调须禁绝港独,相信大部分人都预料到挑战红线会惹来后果。至于理大校方的做法是否合适,固然有可讨论之处,但问题是,在校方坚持遮盖民主墙的情况下,学生冲上校长办公室楼层要求对质,是否就能达到目的,重开民主墙?事实上,此举反而容易落人口实,让校方以对骂或碰撞为由展开纪律程序,学生“捍卫”表达自由的原意亦为人所忽略。
香港部分大学生走向激进,是社会不少人共睹的。包括2016年,香港大学学生围堵校委会会议,抗议特首校监必然制;2018年,浸会大学学生“占领”语文中心,反对普通话豁免试评分准则。前者争取不到任何改变,后者则改变了考试安排,令合格率大幅增加。然而学生亦应明白,真正为同学谋福祉的,必须有清晰策略,针对地游说或向校方施压。有勇无谋可能会徒劳无功,未能为其他同学争取到甚么。
青年热血 校方更须成熟
但如此说,并不代表校方没有任何责任。毕竟社会都知道,年青人是满腔热血的;经历社会的洗礼而变得老练之前,他们通常都比较冲动。故此,在校方与学生起冲突之时,校方的处理手法应比学生更成熟和有智慧。权力和地位不会为他们的政策措施赢得认同,反而会激化冲突,无益于事。
俗言有云,大学是社会的缩影。当香港社会陷入矛盾和冲突之时,大学不可能置身事外。不论是政治敏感的言论表达、涉及身份认同的冲突、社会和制度公义等议题,理大民主墙只是最新一宗例子,而不会是最后一宗。在未来,再有学生冲上办公室对质的时候,诸位满腹学问、位高权重的师长,有智慧令事件降温,甚至化解冲突吗?
纪律处分 须设上诉机制
退一步说,即使师生真的起了冲突,大学的处理机制亦须完善。大学不同中学,不设训导主任一职,但各间大学均设有学生纪律委员会,当个别学生涉嫌违反纪律,由他们来把关。香港大学、浸会大学等机制中,学生纪律委员会作出裁决后,涉事学生若有不服,可在限定时间内提出上诉,例如香港大学的学生可上诉至校务委员会。
大学 | 上诉单位 |
香港大学 | 校务委员会 |
香港中文大学 | 教务会委员会 |
香港科技大学 | 校长 |
香港浸会大学 | 学生事务委员会 |
* 香港城市大学 | 学生纪律委员会 |
岭南大学 | 学生纪律上诉委员会 |
香港教育大学 | 学生上诉委员会 |
* 处理上诉的成员不会与作出原有裁决的成员重叠 (2019年3月5日更新)
然而,理工大学竟然不设任何上诉机制,由学生纪律委员会一锤定音。今次民主墙风波的护理系硕士生何俊谦,被委员会以袭击、影响校誉等原因勒令退学,并且终生不获录取。可见委员会的权力之大,足以决定学生的前途。
须知道,对纪律和惩罚的判断往往带点主观,结果可能因人而异。例如理工大学教职员协会主席陈铭贤认为,今次裁决与学生行为“严重不对称”,表明不同意校方的惩处。故此,理大应该检讨现行机制,在纪律委员会之上加设上诉机制。虽然上诉不一定会为学生翻案,其他教职师可能倾向维持原判,但完善机制,让涉事学生得到多一重保障,乃应有之举。
当香港社会屡起冲突时,大学师生更须三思而行,陷入对抗百害而无一利。社会期望的,是他们展现出以智慧和文明化解矛盾的榜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方能有耻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