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果断”拨二百亿购社福物业 仍欠充分理据以释公众疑虑
在本年度财政预算案中,政府提出将拨款200亿元,于私人市场购买约60个物业作社福设施之用,随即惹来热议,既有意见指此举能解社福用地荒,亦有论者质疑计划的必要性。特别当政府坐拥不少空置官地,社会更加质疑政府另购物业的动机。然而本港发展用地短缺,于私人市场“置业”始终是完善社福配套的可靠途径之一,惟政府必须证立个中的需要,方能服众。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指出,目前地区社区服务需求殷切,政府将拨款200亿元购买60个物业,作发展如日间幼儿中心、长者邻舍中心和到校学前康复服务等社福设施之用,估计有近8.6万人受惠。据悉,政府目标购买1,000至5,000平方呎不等的商场和商业单位,并希望于三年内完成置业,惟未有透露更多细节,如选址、交通,人口需要等等。
坊间对社福置业的动议可谓好坏参半。有意见认为政府“破格”引入私人市场置业,可解决社福界的迫切需要,毕竟社福设施短缺,本港发展又囿于土地问题,特别在市区地段,实在难以另辟空间发展,购买私人物业纾困确为务实方案。再者,一如政府所称,与政府拨地规划、“由零开始”相比,直接购买私人物业将更为快捷省时,以回应目前社会的急切需要。
不过,不少论者质疑政府有意为物业市场“托市”、甚至有官商勾结之嫌。时下物业市场炽热,固然惹人质疑动用百亿置业的合理性。即使政府以九十年代亦曾斥资25亿元公帑购置86个私人物业发展社福作辩解,但仍说不通为何现须以八倍价钱购入更少单位。
再者,即使政府称会分阶段“入市”,以防对私人市场造成重大影响,惟200亿之数绝非微不足道,据美联物业综合土地注册的数据,去年的商厦及铺位交投数目仅为810亿元,可见政府置业或造成重大影响;再者,政府“入市”消息定必刺激市场,顿造成商舖价格、甚至租金上升,不少租用私人商舖的机构,如非牟利团体、幼稚园等,其营运压力必然增加。
更重要的是,政府拥有大量的闲置官地,在未有悉数尽用之前,的确没有理由贸然斥巨额公帑置业。近年,政府频频被发现未有好好利用所拥官地,任其空置,当中包括不少具良好配套的空置校舍。2015年,审计署就曾直斥港府有超过200间空置校舍未有善用,虽然政府其后加快检视有关校舍的使用,并将其视为可作长远/短期用途的地段,陆续开放供团体申请使用,惟至去年尾仍没有任何一宗成功批地的个案,可见官僚办事效率未如理想。
既然有地未用,政府理应先善用空置官地作社福设施,才能考虑其他增加社福设施的选项。除了加快审批程序以外,政府亦可考虑在现时中央调配机制中,主动预留各区一定数量的空置校舍作社福用途。而在长远上,政府亦应仔细规划未来新发展区中社福用地的比例,以免重蹈社福设施不足的覆辙。
诚然,即使地尽其用,不排除仍未能满足社会对社福设施的需求,于私人市场置业或许是必要之恶。归根究柢,今天社福机构欠缺地方运作,源于政府当年未有考虑房委会商舖对社福机构的重要性,便贸然出售大量公屋商场。现在领展资产总值早已翻了几个倍,全数回购公屋商场简直是天方夜谭。由此看来,斥资200亿购入私人物业供社福发展之用,或许可算是一种相对理性的补偿。但无论如何,政府必须到“走投无路”,方能出此下策,而且更须致力提升购买物业过程的透明度,清楚向公众阐明有关理据,以释除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