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案与其派2000元 何不上调“职津”?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财政预算案周三(27日)公布前夕,政圈盛传当局可能延续去年的做法,向低收入家庭学生一次过发放2,000元津贴,预计会有30万人受惠,涉及大约6亿元。政府有意帮助贫困学生,值得肯定,可惜方法不正确。我们认为“派钱”在舒缓贫困问题上难有持续效应,只是麻痹社会痛感,真正有效的方法是改善低收入家庭的待遇,包括改革“在职家庭生活津贴”(职津)。

到目前为止,外界仍然无法确定政府会否派钱,或如何派钱。对于向全港学生发放一次性2,000元津贴的报道,财政司司长陈茂波2月中表示“只是传闻”。《香港01》早前引述消息人士,由于上述建议涉及多项技术性问题,可能重演早前派发4,000元时的乱象,当局因此未必会向全港学生派钱。

据了解,政府可能沿用去年做法,针对性地向低收入家庭学生发放2,000元津贴。去年,有关措施经由学资处以银行自动转账的方式,向合资格領取学资处须经入息审查学生资助的学生发放津贴,惠及幼稚园学童、中小学及大专生。倘若政府采纳上述方法派钱,它便无须另外进行登记程序,省掉行政程序和费用。

对于消息指《财政预算案》会向全港学生派2000元,陈茂波形容“只是传闻」。(黄伟伦摄)

必须指出,每当政府可能派钱的消息传出,许多人只会关注谁受惠、派多少钱,很少探讨“派钱”本身是否适合,反映社会各界在参与有关讨论时,其实已在不知不觉间跌入当局设定的议程当中,一些更有意义的角度却备受忽视。当然,对贫穷学生来说,“天降横财”毕竟有胜于无,但我们认为,这种资助手法只是尽一时之快,无法带来实质改变。

若要提升低收入家庭的待遇,关键不是“派钱”,而是改革“职津”。政府原先透过“低收入在职家庭津贴”(低津),资助有需要人士,唯成效不彰──去年2月9日,社区组织协会(社协)曾就“低津”改革,向立法会致送意见书,指出即使在领取“低津”后,约75%申请住户的收入仍然低于贫穷线,而申领“低津”后未能脱贫的儿童人数,亦占总受助儿童人数逾七成。

“低津”和后来的“职津”,均是为了舒缓在职贫穷家庭面对的压力。(资料图片)

去年4月起,港府开始实施改良版“职津”,希望透过增加资助金额、简化申请手续,以及扩展支援对象至一人住户等方式,帮助更多有需要人士。问题是,正如《01周报》社论所指,“低津”金额的基数低,增加的金额有限,难以大幅舒缓贫穷问题。而事实上,根据明爱社区发展服务去年10月底公布的调查,纵使许多“职津”申领者认同津贴有帮助,但仍有逾六成受访家庭被迫以津贴补贴租金,很难有效改善生活。有见及此,政府有必要进一步改革“职津”,以灭贫为目标,上调资助金额至合适水平,让迫切需要援助的家庭过上体面的生活。

倘若政府如报道所指,向有需要的学生发放2,000元津贴,肯定可博得不少掌声。但必须指出,政府选择一次过派钱,而非改革“职津”制度,全因前者不会导致经常性开支增加,反映当局对基层的承担始终不足。我们一直认为,港府坐拥庞大储备,条件极为优厚,与其像放烟花一样,一次过“豪派”2,000元,何不拿出魄力,切切实实改善福利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