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诊所大有可为 政府推行任重道远
加强基层医疗,减轻后续治疗的负担是香港医疗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护士诊所可以提供预防性教育、筛查甚至初步的会诊、治疗,为市民健康打下良好基础,为后续医疗减轻负担。同时由于护士诊所成本相对低廉,护士培训的周期相对更快,让其更加成为发展基层医疗的不二选择。
香港的护士诊所
医院管理局在90年代开始发展护士诊所,是基层医疗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里程碑。截至2017年全港已有逾230间护士诊所。“护士诊所”一般由资深护士主导,诊所的护士可为病人提供预防性的健康教育、评估以及并发症检查,还可以进行初步会诊、治疗。如有需要,护士诊所才将病人转介予医生处理,减轻了医生的负担。比如东区医院的临床肿瘤科化疗护士诊所,单在2012年度已经为144名病人提供了970次服务,让医生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照顾有需要的病人。又比如东区医院亦有设立泌尿科外科护士诊所2012共服务了202个新症病人,发现当中104人需要提早求医。可见护士诊所在提高效率,减轻后续医疗负担上的帮助。
2018年4月,政府推出“综合模式护士诊所先导计划”,将于临床肿瘤科、泌尿外科、风湿科及围手术科率先推行。
医护界近年提倡“围手术”概念,关注病人进入病房前至手术回家后,病人与家属的身心护理。继将军澳医院四年前设立全港首个“围手术科”护士诊所后,沙田威尔斯亲王医院、联合医院及伊利沙伯医院本月亦新增相关服务。
相较以往的护士诊所模式,新模式的特点一则在於其一条龙地提供专科门诊服务;二则在于综合模式加强了医生与护士的合作和沟通:若病人在覆诊期间病情有变,护士可提供合适的护理或安排病人提早预约医生跟进;同时,该模式还有助于提高医疗效率。因为患者可先获专科护士检查及评估,填写有关检查报告,所以医生首次见病人时,已掌握有关病情资料,可直接进入诊断步骤。
以头颈癌放射治疗护士诊所为例,病人以往需等待一个月才进行放射治疗,期间没有医护介入。但在综合模式下,护士会在此时介入,并在病人接受至完成治疗期间覆诊最少八次,为病人作护理评估、讲解治疗内容、教导正确护理知识、控制副作用,以及关顾病人的心理及社交状况,提供针对性护理措施和适时转介病人至有关医疗专业跟进,均可确保病人顺利康复。从案例可见,护士诊所的设置可以分担医生的工作压力、提升医疗效率,以及为病人提供更适切、全面的医疗服务。
提升护士诊所的职能
其实“护士诊所”并非新鲜概念,国外早有实施,且护士被赋予的职能更大。比如在1987年的一份期刊中,就曾纪录美国护士诊所的现象。文章描述当时美国有一万多名护士独立开诊所或在没有医生的诊所服务,替病人进行常规化验和轻症治疗。由于费用较医院便宜一半,护士诊所在当时很受欢迎。1994年,英国开始于部分地区试行护士处方,部分经受训后的护士,可以开轻泻剂、阿斯匹林和扑热息痛等止痛退烧药物。在2000年初,英国卫生部更扩大试点,将开方药物增加至130种,现时具相关资格的护士,也可为如糖尿、肥胖且病情稳定的长期病患者处方药物。
然而,目前香港的护士诊所以护理为主。其中近80%属健康护理,即为糖尿病、心脏病及中风者提供专业评估及跟进病情,约20%为伤口护理等。比如2011年9月投入使用的东区尤德夫人那打素医院的急症护士诊所可处理轻微创伤,治疗方案要经过指定高级医生的确认。因此,香港在护士诊所的发展上可以更近一步,赋予护士更大的职能以更多减轻医生治疗的负担。当然,在提升护士职能的同时,政府应考虑适当地提升护士的待遇,以配合护士更专业的服务,以及配药所需负上的法律责任。虽然在外人看来护士已是“薪高粮准”,但实际上护士执业环境充满卫生风险,值班制令人诟病。因此,若在提升职能的基础上再不予以待遇的改善,则难以推动护士转型。
香港推广护士诊所的问题
然而,目前香港想要进一步发展护士诊所仍面临著几个问题。问题一方面在于护士人手的短缺。根据2017年6月,政府发表的“医疗人力规划和专业发展策略检讨报告”中“最佳推算”显示,普通科护士在2020年会欠缺455名人手,到2025年短缺情况将更为严重,欠缺增加到1,383名,至2030年更达到1,669名。日前更有因流感高峰期,护士不堪重荷,而提出抗议的例子。有鉴于此,政府除了增设护士学位以及增设进修课程,提升完成课程者的资历认可,吸引更多护士自愿加入此行列,更应该进一步增加护士支援人员。比如医管局曾加聘抽血员等支援人员,那么同样也可考虑增聘病人服务助理等。这些支援人员负责为住院病人提供沐浴、转换卧式等服务,并记录病人饮食、量度血压等等。这些工作相对培养起来更快、成本也更低。因此政府若增加这方面支援人员的培训和聘请,则变相减轻了护士的工作,让护士可以获得更多专业培训,承担更专业的工作,以减轻沉重的医疗负担。
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让市民更多了解护士诊所的功能,消除他们对护士诊所的顾虑以及让市民懂得更高效的利用不同医疗机构。当市民对护士诊断有所顾忌,则难以相信、使用护士诊所,从而难以使护士诊所达到分流的原意。因此政府必须担负起教育市民相关知识信息的责任,让他们可以乐于接受护士诊所的服务。而政府更需要在市民的就医观念上加以引导。目前大部分的市民对于不同的医疗机构运用并不合乎效益。政府公立医院的急诊室原意是“为需要紧急服务的病人提供诊症及治疗”,并建议“病人的情况如不危急,应向公立或私家诊所求医。”然而,依然有不少市民因为头痛脑热而选择公立医院急诊室,以大埔那打素医院2017年6月的数据为例,院方统计急症室的紧急、危急及危殆个案约占20%,而非紧急及次紧急个案约占80%,这样一来增加了急诊室的负担,二来也浪费了病人的时间。在不同情况下选择最适切具有效益的医疗机构,是政府需要进一步做好公众教育的地方。否则,即便进一步推动了护士诊所的全面设立,也难以被良好利用。
总结而言,护士诊所在基层医疗中可以扮演预防教育、检测筛查、初步诊断、治疗分流等多重重要角色,既为市民的健康把关,又能为后续治疗减负。然而,纵然香港目前有逾230间护士诊所,却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如何更充分的发挥护士诊所的职能,如何解决护士人手短缺的问题以及如何教导市民信任、懂得有效益的利用护士诊所等。然而,医疗作为民生之本,护士诊所作为基层医疗之重,香港政府应继续拿出道之所在,虽千难万险吾往矣的决心。
【流感高峰】李国麟:政府不敢扩大街症服务 怕令私家医生生意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