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教师”不利高等教育 实任制、终身制才是出路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大学讲师一般被视作高级知识份子,常常被先入为主地划为“人生胜利组”,但实情根本不是这样。教协周日(17日)发布调查,显示大专学界的“流浪教师”和“合约教师”愈来愈多,他们与普通打工仔一样,朝不保夕。
林郑月娥上月初才说香港有条件成为教育枢纽,有潜力向内地或东南亚国家招生,但本港大学讲师所受的待遇,多少令她的“弘愿”大打折扣。

去年10月16日至11月16日间,教协以网上调查方式,调查大专教员的工作状况,最终收到来自八所受资助大学、15所自资学院、公开大学、职业训练局,以及演艺学院合共534位教师的回复。

调查结果揭示,大学讲师很难称得上是“笋工”──过去一年,受访兼职教师中的57%,曾在多于一间院校任职,当中6%更曾于五至六间院校任教;高达94%受访兼职教师表示,他们没有任何员工福利;近七成兼职教师合约期只有一个学期至六个月,为了维持生计,被迫到不同院校“流浪揾食”。

即使是全职合约教师,情况亦不太理想。根据现行制度,合约教师经过六年服务,表现良好者理应转为实任制或终身聘用。但调查显示,六成全职合约教师即使服务超过六年(当中四成更已服务逾九年),仍然无法转为实任教师。

与很多市民一样,本港大学讲师朝不保夕,他们的苦况令人惨不忍睹。(资料图片/余俊亮摄)

大学讲师受到“亏待”,其实不是最近的事。自2002至2003财政年度起,大学教授薪酬与公务员薪酬脱钩,由于教资会容许院校在招聘时更加自主,部分院校于是把教学、研究分家,将资源集中在聘请顶级教授、追逐国际排名上;同时,为了减轻大学教授在教学上的负担,方便他们腾出时间专注研究,各院校遂聘用大批助教、兼职讲师、客席讲师“顶档”。这批人一般是合约制员工,有续约压力,情况类似中学合约教师。

站在教学的角度而言,上述情况是不理想的。由于“合约教师”、“流浪教师”的合约较短,无法营造稳定的教学环境,学生亦较难与老师互动,遑论建立深厚感情。大学希望提升研究水平、创造更多知识,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大学毕竟并非私人企业,不应在“调拨资源”用作研究的过程中,制造大批朝不保夕的“流浪教师”和“合约教师”,因为这最终只会牺牲教学质素。

林郑曾向立法会申请50亿元拨款,希望解决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问题。她应该以同样招数,舒缓大学讲师面临的窘局。(资料图片)

教育是高尚的事业,如果持分者不正视当中的问题,只会玷污这项事业。还记得林郑月娥上任后,曾向立法会申请50亿元拨款,试图解决中小学教师的待遇问题。在政府坐拥庞大财政储备的情况下,她是否有足够魄力,以类似手法舒缓大学讲师目前面对的问题?多花一点钱,安顿“流浪教师”和“合约教师”,为他们提供更佳的就业保障,何乐而不为?

院校本身亦不应置身事外,它们应考虑调高实任制或终身教席聘用教职员的比例。香港的大学讲师一般拥有高等学历,专业水平有保证,理应获得更体面的待遇。“01观点”去年亦曾经指出,终身雇用制是不少国家和地区鼓励优秀教研人员留任的主要雇用方式,香港作为国际大都会,香港的院校标榜“国际化”,怎能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