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规划全靠老师? 职专教育未完善 青年难展所长
教育局由2014/15学年开始,为每所开设高中课程的公营及直资中学提供每年约50万的经常性现金津贴,更分别在2014、2015 及 2016 年的《施政报告》提及促进学校加强统筹及推动生涯规划。据教育局文件,生涯规划教育涵盖三个主要元素,分别为自我认识与发展、事业探索及生涯规划与管理。
对于一些打算升读大学的学生来说,就业不是的他们需要迫切思考的问题,藉生涯规划为他们提供指引,的确有一些帮助。但对于难以达到入读大学成绩最低要求的学生来说,在中学毕业后,他们便要投身职场,又或是接受职业训练,生涯规划实属迫切,流于纸上谈兵的课程对他们的帮助不大。就此,政府应复兴职专教育,助他们为投身职场做好准备。
生涯规划评价一般
政府的经常性现金津贴目的之一是“提升负责生涯规划教育团队的能量”,局方亦倾向以全校参与的模式实行,并将政策推行的主要责任归于校本管理。2016/17学年起,教育局鼓励学校将生涯规划津贴转为常额教席,该学年即约有三分之一的公营中学将生涯规划津贴转为常额教席,提供合共165个常额教席,教育局的调查亦显示,九成学校将津贴用于增聘教师及教学助理,又指大部分学校使用余款,即少于两成的津贴,采购校本服务、购买参考资料及资助学生参与活动。
《中学生涯规划教育及升学就业辅导指引》:有效的生涯规划教育的要素是教师必须意识到作为“ 具影响力的成年人 ”, 他们扮演着指导学生认识自我的角色,以及随时支援学生从认识自我中肯定自我及发挥潜能。
虽然政策的出发点及愿景值得鼓励,政府亦投放了不少资金,但生涯规划的成效似乎仍不如预期。青年创研库于2018年11至12月期间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受访青年对于现行生涯规划教育的整体评价仅属中等,平均分为6.01分(10分为非常满意),与教育局2017年调查所指的“学生给予好评”存在一定差距。受访老师亦反映,教师在讲述出路时偏重升学。由是观之,现行生涯规划教育对希望尽早投身职场的学生效用不大。
及早准备还欠职专教育
归根究柢,目前教育制度只以学术成绩为单一标准,令大部分学童欠缺想像及发掘学术以外其他可能性的动力,实属问题关键。尤其对于不适合在文法学校学习的学生而言,即使清楚学术非其强项,往往难以及早跳出学术框框及升学模式,只能在制度下屡受打击,亦欠缺机会发展其它技能为未来作准备或创造自身价值。事实上,他们职业发展的障碍并非增加资源促进生涯规划就能解决,主流制度耽误了学生开展合乎自身兴趣及能力的专业,规划流于纸上谈兵。
现时大部分学生须在完成初中后需按其兴趣及能力选科,理应是合适的时机考虑个人前景,但课程的选择有限,学术以外的职业技能只属乙类应用学习或其他学习经历,未得到充分认可。要让学生发展所长,当局应考虑提供更多目前新高中课程以外、职业技能为主的课程,“01倡议”早已指出,政府应积极考虑复兴“职业训练高中课程”,为学生作高中分流,完善教育制度,及早为学生作好装备。
当然,政府仍需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新兴产业,为年青人创造合适的就业前景,加强家长及学生的信心,改变社会风气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但当局应检讨目前生涯规划计划的成效,订定以人为本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