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利诱青少年装app收集数据 单靠社交媒体自律并不足够
1月30日,美国科技网站TechCrunch披露,Facebook自2016年起通过向13至35岁的年轻用户每月支付20美元,换取对方安装名为“Facebook Research”的应用程式,这家社交媒体接着便可截取相关人士的讯息、照片、电邮、数据用量、搜寻和网购纪录等。
还记得在去年,Facebook遭踢爆容许政治数据分析公司“剑桥分析”,取得数以千万计用户的个人资料,揭示它在保障用户私隐方面上的短板,而最新的私隐丑闻,则反映Facebook仍未汲取教训,理应受到批评。
Facebook过往曾推出名为“Onavo Protect”的应用程式,但由于后者违反苹果公司禁止搜集用户资讯的私隐政策,结果遭到下架。Facebook Research则是“灵活变通”下的产品──由于用户安装了企业开发者证书,成功规避苹果的私隐政策(*TechCrunch爆料当日,苹果吊销了Facebook 的 iOS企业开发者证书。)
看Facebook高层的回应,这家科技巨擘显然不觉得自己有错。营运总监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便声称,使用Facebook Research的人士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是同意“卖”资料给Facebook,两厢情愿,因此没有问题。
问题是,分析Facebook的操作手法,很难认为当中不存在问题。它辩称未满18岁的用户在下载程式前,必须取得家长同意。不过BBC记者以“14岁男孩”的身分参加测试,结果成功下载程式,过程中根本没有收到提供“父母同意书”的要求。 倘若未成年网民想取得20美元零用钱,他们可能在未经深思熟虑的情况下,把个人私隐“卖”给Facebook。
另一方面,用户安装Facebook Research时,还要安装所谓“根凭证”(Root Certificate),Facebook凭此便可持续收集所有传送自用户手机的资料。问题在于:用户签署同意书时,是否接受这家社交媒体无止境地收集他们的数据?用户是否清楚知道,Facebook将怎样运用那些资料?如果资料泄露,又该怎样处理?
去年4月,Facebook创办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出席国会听证会、就“剑桥分析”事件接受质问时,曾承认在保护私隐方面做得不够,向公众道歉。 可惜的是,纵然这位科技界才俊说了许多堂而皇之的话,但实践起来,却没有显示出应有的承担,难免令人愤慨。
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人类生活,拒用社交媒体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亦要认识到,“剑桥分析”和“Facebook Research”两件事证明社交媒体确实隐藏了太多私隐陷阱。
要填补私隐漏洞,社交媒体自律是必不可少的,但这还是不够。正如“01观点”曾经指出,我们应从司法和教育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限制社交媒体所能搜集的资讯、规管其使用与转售途径;另一方面要提高用户有关保障私隐的意识,令他们充分了解使用平台背后可能承受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