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钱4000蚊,令全港市民感受申请福利几咁难!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市民连日抱怨关爱共享计划申请手续繁复,又担心错填资料会触犯法例。政府在本周三(23日)公布多项补救措施,包括申请人毋须提交住址证明、又会宽松处理邮资不足,叫市民放心。论及申请程序,关爱共享计划其实已算简单,但尚且招来连番批评,何况是大专学生资助、综援、交通津贴等恒常计划?事实上,有基层更因为繁锁的文件往来而放弃申请。政府既然承诺保障市民社会福利权,就必须保障到底,扫除社会福利的行政障碍。

政府派钱4,000元的“关爱共享计划”申请表本周起派发,但程序复杂,被指扰民。(资料图片/李家伟摄)

诚如身兼区议员及立法会议员的胡志伟所称,关爱共享计划需要填报的资料并不复杂,关键在于是否符合资格,不少市民不清楚去年退税金额,以至不清楚领取关爱共享计划的金额,另外就是要张罗诸如住址等证明文件。政府在本周三公布简化程序,包括取消住址证明,只能算是亡羊补牢。

也许因为申请关爱共享计划者众,即使填表时遇到一点困难,怨愤很快互相和应,累积社区,迫得政府急急回应。相比之下,综援、在职交通津贴、大专学费减免等计划的申请复杂得多,申请人往往面对种种难题,却因为申请人数较少,而且也习以为常,媒体和政府也不大注视。

想领足4,000元,申请者必须于2018年12月31日前年满18岁、通常居住在港、持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证,并且在港没有物业,同时在2017/18课税年度的没有交税、没有受惠于综援等津贴双粮之人士,否则不获派钱,或只领取部份。

繁锁申请早有先例 折腾无数家庭

以资助专上课程学生资助计划为例,学生需要齐集自己和监护人的个人资料和入息证明,包括粮单、银行月结单,有些监护人要特别请求雇主填写雇员薪酬表,为雇主添麻烦。另外,学资处又不时要求申请家庭澄清银行户口往来,补交文件等。纵然申请程序电子化后,旧有申请者获预载部分资料,省却填表时间,但申请者完成程序还要来回数个月至半年,有少部份忍受不住不断补交文件,中止申请,情愿努力找兼职帮补。

另一例子是在职家庭津贴计划。计划是政府重点扶贫措施,旨在改善在职贫穷家庭的生活。但计划在2016年推出时,就被使用者批评复杂。跟大专学费资助计划相似,齐集工时证明文件是一大难题。不少基层员工向上司索取证明文件时遭留难,散工则难以逐一向所有雇主填写文件。政府原本估计有20万户、共70万人受惠,结果起初只接获3.1万宗申请。此外,有讨论也称不同部门向申请者索取同一资料,费时失事。后来政府逐步简化申请文件,放寛资格,例如家庭成员可合并工时,调高资助额,容许申请者自述工时等,领取津贴申请人数才稍见上升。

不少打算申领4000元的市民,因填表问题要向区议员求助。(岑卓熹摄)

改革福利服务未有下文 政府解民困须展决心

当然,政府有责任确保公帑运用得宜,阻止欺诈,故要求市民在申请各项津贴时,递交工作证明,查问户口往来记录,无可厚非。即使如此,政府亦应早早了解市民的实际困难,在推出计划前便修改步骤,减少推出后引起混乱。

另一方面,就着缴交文件的麻烦及困难,政府应着手打通部门之间的“资料墙”,例如学生资助处可以索取房屋署、社会福利署、税务局资料,取得申请的收入和交税记录,避免多次向申请人索取资料,加快核对资料。有人会担心政府部门间转移个人资料是否合法合理,就此,政府必须征得申请人同意转交资料,而且不可因为拒绝转交而禁止申请,以及不合理拖延审批时间。

其实,政府在2014年的施政报告称,聘请顾问探讨设立一站式便民服务是否可行。效率促进组曾经委托组织进行研究,当中包括访问社会服务机构及受助者。然而,五年过去,800万元的承担额用了738万元,效率促进组易名为效率促进办公室,办公室发言人周四(1月24日)回复《香港01》查询,称有关研究已经完成,而相关部门现阶段未有确实的执行时间表。换言之,改善服务遥遥无期。

再三说明,派钱不是分配公共资源的上策,公帑应该投放在医疗、社福等急需资源的范畴。然而,派钱承诺已下,政府理应妥善执行,尽快完成计划。官员坚称近年投放大笔支出在社会保障,足见政府承担,但政府漠视了申请过程的种种障碍。行政程序是用来核实申请资格,绝非是赶绝申请者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