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谈判 忌将两国经济制度差别扯在一起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中美新一论贸易谈判周三﹙9日﹚在北京结束,原定历时两日的谈判临时延长了一日,而中国副总理刘鹤意外现身今次的副部级会议,同样被外界解读为好现象。

中方能否“落实承诺”成焦点

虽然双方目前仍未公布谈判内容及结果,但从美国贸易代表处的声明可见,新一轮会议的焦点落在实现两国贸易关系中“公平、互惠和平衡”,美方要求中国在多个问题上进行必要的结构性转变,包括强迫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非关税贸易壁垒、网络攻击、贸易机密的窃取、服务及农业等。

上述要求,在过去一段长时间已被广泛陈述和报道,中国早已明言配合,但媒体焦点已落在中方会否履行承诺上,BBC直言“落实承诺”成为美国政府与商界反复提起的关键词。贸易代表处的声明就强调,官员们还讨论了全面落实各项协议的必要性,对落实情况必须不断核查和有效地强制执行。承诺理应履行,这本无不可,但在某些议题上,还涉及“应否”承诺的争议。例如,《日经新闻》引述消息人士说,中美在中国补贴国企的问题上立场仍相差甚远,中国不愿让步。

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搞单一公有化,亦不搞全盘私有化。﹙视觉中国﹚

须认清中国经济制度

如果消息属实,所谓的贸易谈判已超出“贸易”层面,直指中国经济结构的核心。事实上,美国贸易代表美国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是中美贸易问题上的鹰派人物,他一直要求中国对其经济基本结构进行核查与可执行的改革。

在国企补贴的问题上,远在中美贸易战之前,美国已一直指责中国国有企业“扭曲竞争”,并以此为由反对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然而,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不搞单一公有化,亦不搞全盘私有化,一如《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国企多数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的大企业,在经济稳定、技术创新、维护安全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为民企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宏观条件,两者彼此促进、相得益彰。

虽然中国内部也有就应否补贴国企产生过大量讨论,但美方必须确认中美两地存在制度差别,中国当下适用的经济模式就是国企和民企两条腿并行发展经济,补贴国企犹如产业政策,亦是社会“维稳”的手段之一,如果美国借贸易问题,趁机指控中国向国企注入资金,扰乱市场竞争,恐怕令贸易谈判横生枝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