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银行长出缺 改革任命制度意义重大
任期至2022年才届满的世界银行行长金墉,周一(1月7日)突然宣布已经请辞,转投私人机构。这个决定固然反映出世银行长不易做,但同时亦是一次契机,让国际社会正视任命制度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社会成立世界银行帮助重建,以银行借贷的方式援助欧洲国家,随后涉及项目愈来愈广泛。然而,世银近年被批评过于由经济师主导,或忽略其他社会价值及理念。例如日本国际金融专家行天丰雄指出,世银太过跟随美国的经济主旋律,有一段长时间带自由经济主义的色彩。去年,行长金墉提出世银要与主权基金、私募基金及保险公司等华尔街企业更多合作,亦引来批评。
提出改革方案才一年,尚未有重要成果,金墉周一宣布他即将“跳船”,提早在2月1日卸任,并转投私人基建投资公司。背后原因,一来可能由于他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不咬弦,二来或许反映出连行长本人也对世银的信心有限,宁愿从商。
美国应否垄断行长任命?
然而,当下更重要的是行长出缺后的任命安排。例如《金融时报》的报道随即指出,由于多年以来行长之位都是美国总统任命的人选,而现任总统特朗普相当有争议性,包括他不喜欢多边主义,任内已退出多个国际合作机制,由他来任命世银行长是否有公信力,相信会牵起广泛讨论。
事实上,世银行长的任命机制早已受到批评。二战后确立的国际金融体系中,世银行长向来由美国人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席则为欧洲人。这种安排虽然反映出二战结束之时,欧美重建世界经济的重责,但经历半个世纪后是否仍有其合理性,则广受质疑。再者,国际机构的管治话语权应否由拨款国家垄断,亦值得质疑。
举例说,在2009年,即金融海啸后,世界银行曾成立塞迪略委员会(Zedillo Commission)检讨世银的治理架构和机制,委员会随后发表报告,指出发展策略、成员国发声及银行问责三方面,均须改进。在问责方面,报告认为行长任命过程不够公开、透明,是否应继续由美国主导,这点实应检讨。
国际组织需公开透明机制
2012年世银行长(Robert Zoellick)任期将满,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名人选,不选经济学家萨默斯(Larry Summers),亦不要外交官苏珊赖斯(Susan Rice),独取医学专家、前世卫部门主管金墉,广受质疑。当然,奥巴马的这一步,有一定的政治智慧。因为金墉虽然是美国籍,但他出生于韩国,总算为世银行长带来一个亚裔脸孔;二来,他非出身自美国传统金融或官僚体系,对摆脱美国经济师主导思维而言,亦算是一个大胆尝试。
但无论如何,世银行长的任命取决于美国总统,原则上不是好事。以至金墉第一个五年任期快要完成之时,国际舆论亦曾叩问,是否要改变机制。如今金墉弃甲,相信正是最好时机改变惯例,不必由主张单边主义的总统特朗普决定新任行长。世界银行需要的,是一个更加公开和透明的遴选机制,找出最合资格的新舵手。亦唯有这种公平、能力主导的机制,方能令不同国家信服,不至于另起炉灶,而国际治理体系亦因而有动力继续前行。世银如是,IMF如是,联合国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