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离正常化仍远 按揭成数不宜放宽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将于2月27日公布《财政预算案》,近日不只一次提及要研究放宽按揭成数,帮助有供款能力但首付不足的上车客置业。
毋庸置疑,协助市民有安稳居所是政府的任务,但与此同时,它亦要避免楼市过热、楼价偏离正常水平,否则可能陷置业港人于险境。在两者不可偏废的大前提下,放宽按揭成数须慎重为之,不能轻率行事。

财爷陈茂波周日(1月6日)在网志指出,按揭比例较紧,令市民即使有能力供款,却因首付不足而未能置业安居。他认为,政府可以考虑“在不致令楼市‘火上加油’、不影响银行体系风险的前提下”,研究帮助有能力供款但首付不足的上车客,“还可以让买家有更多在二手市场选购单位的机会”。

在草拟财政预算案时期,司长提出这一说法,或是想在市场试水温,了解社会对于放宽按揭成数的看法。不令人意外的是,部分亲商界议员随即附和,例如自由党立法会议员钟国斌指出,政府早就应该放寛按揭成数,并谓相信当局已压抑住宅炒风。他认为目前不少人因为经济能力有限,而要父母出手代为担保置业,钟国斌建议放寛这类买家的楼宇按揭成数。

中原城市指数在2018年末连跌13周,显示香港楼市出现调整。(资料图片)

楼市调整不一定持续下行

固然,香港楼市近来稍呈跌势。中原城市领先指数CCL在去年底连跌13周,累计下跌6.55%,反映楼市降温。但第一,即使楼价平稳发展甚或掉头向下,也不代表香港楼市回复正常水平,不少楼盘成交的呎价动辄两万港元,远非一般市民能够负担,他日楼价大跌,此刻上车的市民只会恨错难返;第二,13周跌势很可能只是技术调整,踏入2019年,中原三大指数已经转跌为升,尽管升幅轻微,但已反映房屋市场的复杂性。

由此可见,若然因为一时三刻的调整,而声称楼市已经回复正常或炒风不再,可能是不负责任的说法。正如陈茂波亦自言,必须考虑楼价变化、成交量、未来供应量等四项因素,才能判断是否适合放宽按揭成数。

被问及会否放宽按揭楼宇的成数,陈茂波表示,如在不适当的时机推行,担心会对楼市“火上加油”,故会在适当的时机再作决定。(吴钟坤摄)

调控政策须慎防“托市”

从理念而言,过去几年香港楼市升温,令置业成本愈见增加,在市场逻辑主导之下,买家亦往往迫于时势,以过高价位买入单位。面对如此风高浪急的环境,政府理应助市民保持清醒,而非利用政策吸引市民入市。官员应该负起社会责任,引导置业需求,而按揭成数恰恰能测试市民的承担能力,让他们量力而为。贸然放宽,可能会增加市民购买不合理价格物业的动机,令未宜置业的市民入市,最终与协助市民的目标背道而驰。

更重要的是,政府以至社会一直过于强调置业的必要,进一步巩固这种买楼迷思。但事实上,安居乐业与置业本来是两个概念,在一个健康的社会,私人物业市场和公营房屋应该并驾齐驱,各自满足不同需要。所以,按揭成数的决定必须与宏观房屋政策一并考虑,在协助上车客入市以外,必须同时增建公营资助房屋,重新确认适足居住是一项基本权利,有系统地令楼价有回到合理水平。

说到底,“上车难”只不过是房屋问题的一个表象,一边调控楼市,一边在楼价高企之际助市民“上车”,很可能只是病急乱投医。这样既不能根治问题,更会带来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