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桥规划早藏“后着” 借前海机遇建新CBD蓄势待发
洪水桥新发展区即将上马,其规划暗藏玄机。规划署前署长凌嘉勤最近透露,区内洪水桥铁路车站前所预留的地皮,原意不仅用作“站前广场”,更可用作兴建一条连接深圳前海的跨境铁路;他更建议政府可适时探讨,将洪水桥打造成新界全新的商业核心区 (CBD)。这建议值得支持,毕竟社会早已“受够”居职分离的城市布局,于新界建设全新商业枢纽刻不容缓。既然规划上早有预备,又适逢国家推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框架,政府何不认真思考有关建议,为新界地区注入经济动力,彻底根治“睡房社区”的问题?
现为理大社会创新设计院总监的凌嘉勤,在任职规划署署长时曾参与洪水桥规划。虽说该区现定位为区域经济及文娱枢纽,他指出其在规划上具有极大弹性,让实际发展随未来经济而变化;当时他亦坚持在站前广场地底留下一定空间,让未来加建区域铁路站,用以连接深圳前海商贸区,为该区发展留下对外“窗口”。
事实上,洪水桥在规划定位上与深圳关系深不可分。早于1999年,政府于《新界西北规划及发展研究:洪水桥发展建议》中,建议将洪水桥发展成“门廊”,以配合中港经济互动;其后政府在2007年完成《香港2030》,指出洪水桥新发展区的发展潜力,正在于其邻近屯门、天水围及元朗等新市镇,与及深圳前海地区的地理优势,有助发展成区域中心及策略性就业枢纽。
其实,港府早将发展跨境运输纳入议程,以连接新界西北与深圳西。在政府所公布《铁路发展策略2000》中,早已建议兴建后海湾线连接港深两城的西部地区;及后在修订《策略2000》时,更正式提出港深西部快速轨道的概念方案,其中一条支线正是连接洪水桥与前海地区。不过,政府在推出《铁路发展策略2014》时,指因兴建海底铁路涉复杂技术限制,加上经济效益有待验证,须视乎前海未来发展情况,宣布搁置。
然而,前海发展蓬勃,重新探讨跨境铁路、与及检视洪水桥未来定位可谓顺理成章。诚然,前海发展一直被外界“睇淡”,甚至有论者抱有敌对态度,认为香港竞争力有机会因而被削弱;然而时隔多年,经深圳政府着力支持下,前海商贸区已迅速成立市内第二大商业枢纽,目前注册资本已高达9,000亿元,企业数目达170,000家,当中亦有近9,000间为注册港企,诸如恒生银行般的巨企亦在此落户,并将其珠三角业务重点转移该区;林郑月娥亦在其首份施政报告中,多次提及前海发展的机遇及建议对应政策,可见现届政府亦认同前海发展的优势。
正因前海的成功,加上大湾区合作框架的机遇,现时提出借发展跨境铁路发展新界CBD,绝非空中楼阁。毕竟,前海实力今非昔比,不但有助提供大量经济及就业机会,更有助带动本地的经贸活动发展,并为企业进驻新界地段打下强心针。港府不妨可将眼光放得更高,将洪水桥定位成在中环、甚至未来东大屿以外的全新商业带,创造香港北部的经济核心,从而为新界居民原区就业提供稳健基础。
“01观点”一直倡议香港须在传统商业中心外另设经济枢纽,全因过往城市发展过份依赖港岛、九龙等中心区位,经济活动未能分散至新界地区,新界市民被迫跨区就业,不但废时失事、劳民伤财,更引伸严重、且频繁的交通问题;相信公众早已厌倦屯门公路每天塞车、西铁线长期爆满等交通恶况;只有新界发展全新CBD,注入经济动力,方能打破香港居职分离的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