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协倡设SEN学童津贴 只派现金足够吗?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近年政府推行融合教育,并以校本津贴的模式为SEN学童提供校本支援,香港社区组织协会促请教育局为每名学童增加现金津贴,助家长在坊间选择合适的课外活动或治疗性训练服务。现时SEN的校本支援政策仍于起步阶段,配套不足之下,现金津贴或可助学生在课余时间获得更多学习机会,当局应积极考虑落实有关建议。长远而言当局亦应改革现时的“校本教育心理服务”,为学生提供专业支援,并参考国际标准加强人手培训及提升教育心理学家与学校的比例。

中小学偏重校本资助 社协倡直接津贴SEN学童

在16/17学年,约有42,890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就读于844所公营普通中小学,而6岁以上儿童的主要支援由教育局负责,教育局按照SEN学童的学习困难程度,将SEN学童需接受的支援分为三个层级,并按各层级的学生人数向学校提供“学习支援津贴”。自17/18学年起,特首林郑月娥又提出在全港公营中小学各增加一个特殊教育需要统筹主任常额教席等。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指出,目前政策偏重于校本支援,大部分学校只提供学业上的支援,如提供功课辅导等,辅导班的人手比例亦不足。社协自去年起开展“为SEN儿童提供学习训练津贴先导计划”,向确诊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学龄儿童提供每月不逾400元的现金资助,用于训练、兴趣学习和学业补习。社协希望,港府可在教育局统筹下的“校本支援”模式基础上,积极考虑“人本支援”的双轨制支援模式,为SEN学生每月额外提供1,200元的现金支援,以协助他们在坊间获得课外活动或治疗训练津贴。

目前即使由社福机构提供的SEN支援服务,都因机构需自负盈亏而收取一定费用,如一对一的辅导比坊间普通补习班昂贵,津贴可助家长在校外购买适切的服务,在课余时间发展兴趣或加强辅导,处理SEN学童情绪、行为及社交问题,当局应积极考虑有关政策,填补学校支援的缺口。

事实上,现时关爱基金设“为轮候资助学前康复服务的儿童提供学习训练津贴”,为0-6岁正在轮候由社署提供的资助学前康复服务的低收入家庭儿童,提供每月$2,615的学习训练津贴,让他们可尽早到各政府认可的社福机构选择学习活动,津贴亦于14年10月纳入社署恒常资助项目。当局可延伸此类现金津贴模式至中小学学生,在运作方面,每名SEN学生所需的支援不一,教育局过往据9类特殊教育需要的定义为学校提供资助,亦有学生的记录,局方宜就不同类别的学生,制定更精准的现金资助额。

融合教育推行逾二十年,制度上仍有缺口以致很多SEN学生家长感到十分无助。(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教育心理学家与学生比例未符国际标准

长远而言,除了提供学业或技能的基本学习支援,教育心理学家的心理测量评估有助学生及早发现问题,并作出跟进。当局应加强培训人手,为SEN学生及家长提供持续及稳定的服务,提高服务质素,并完善学校配套。

教育局自08/09学年起分阶段扩展“校本教育心理服务”,每名教育心理学家服务6至10所学校,并于16/17学年覆盖所有公营中、小学,16年又推出优化服务,逐渐提升教育心理学家与学校的比例至1:4,亦要求每学年心理学家平均到访每所学校次数增加至30天。

然而,本年三月,审计报告已指出,学校提供的教育心理学家供不应求。现时负责“校本教育心理服务”的教育心理学家只有134名,以17/18学年的学校数目(即 454所公营小学及389所公营中学)计算,共需211名教育心理学家才可达到所有公营学校1比4的水平。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协会建议,每名教育心理学家对学生的比例不应多于1000名学生,当局除规定教育心理学家每年到访学校次数外,亦不妨参考国际标准,根据学校收录SEN儿童人数及情况,增加教育心理学家的人手比例。

香港理工大学开办的教育及儿童心理学硕士课程和香港大学开办的社会科学硕士(教育心理学)课程(来源:立法会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