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导修课】只加课时不增辅导 全日制为催逼学生而设?
大埔保良局田家炳小学为减轻学童功课压力,在2016学年开始调整时间表,每周三日在午膳后有一小时导修课,让同学在校内做功课,并安排中英数科任老师轮流指导,解答同学的疑问,有学生指回家后一般只需半小时完成功课或温习便可“自由活动”,比以往日做逾两小时功课轻松。学校设导修课,本属平常不过,但却获不少家长好评,这反映学校的课程紧密,导修课已经成为“奢侈品”。全日制已全面实施近十年,订立政策时,教育局称增加学生留校时间,学校可有较充裕的间,灵活地为学生安排导修课及多元化活动。但导修课课时本就不多,更有学校用作补课。当局应加强监管全日制小学的课时分配及落实导修课安排,并设立家课时间上限指引。
28%小学设导修课 近半由功课辅导变补课
前行政长官董建华在1998年发表的《施政报告》中,确立由2007至2008学年开始,全面推行小学全日制。教育局推广全日制时称,学校可安排每天最后一节为导修课,教师可在导修课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解决他们功课上的难题,让他们尽量在校完成功课。另外,当局曾派出小组观察全日制学校的情况,小组指,大部分学校在午膳完毕后,会让学生休息或举办一些怡情活动,如音乐欣赏、阅读图书及看电影等,学校亦可在课余时间举办多元化的课外活动。
不过,有媒体曾调查47间全日制官立及津贴小学时间表,发现只有28%小学每日设导修课或功课堂,最长约1小时,最少只有10分钟。另外,有家长团体于2016年调查校内的导修课情况,一半受访家长指,导修课并非用作指导学生做功课,而是用作补课,令学生未能在校内完成部分家课。
校内辅导活动时间少 课程指引须落实
不少家长在学童发展上首重学术表现,并作为选择学校时优先考虑的因素,部分学校为迎合需求,于是安排密集的课堂及大量功课,课余活动往往被忽视。由半日制过度到全日制后,学生在校时间加长,但课余辅导及活动却未有增加,反而只增加课节及功课量,变相加重学生学业负担,令全日制的政策原意未能全面落实。
据2014年《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学校在课时安排上有19%“可供弹性处理的时间”,以提供德育及公民教育;进行学生辅导,以补足跨学习领域的价值教育;增加额外的共同阅读时间;提供各学习领域或跨学习领域的辅导或增润课程。现时全日制已逐渐偏离其目标,当局应进一步确保小学导修课的质与量,作出相关规定。
导修课须配合家课量上限及课程指引
正如“01观点”多次指出,设导修课助学生减轻家课负担以外,须配合家课时间上限指引,才能确保学生有充足休息时间。近日教育局要求小学将“家课政策”放上校网供家长参考,又提醒学校给予家课要留意分量和性质。但现阶段小学仍可继续自设无限量的家课,情况并未改善,局方应尽快设立上限指引。
此外,有教师指小学课程太深太广,教育局亦不断推动新课程和教学模式,例如STEM教育、互动教学及资讯科技教学等,令学校只能延长术科时间,甚至在课后为学生补课。教育局应检讨有关课程内容及推行进度,以免学校将课程压缩,影响教学质素,及增添教师与学生的压力。
家长与学校宜以学童健康发展为先,认清全日制原意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机会;缩减导修、活动时间,将与目标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