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坚尼系数持续高企 罗致光“口术”未掩贫富悬殊
香港乐施会在近日公布《香港不平等报告》,深入地讨论本港贫富悬殊的困境,当中尤其“吸睛”的,莫过于是有关本地与外国的坚尼系数对比,充分地显示香港的社会经济如何扭曲。可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就此发表网志,不点名地指有公众以错误方法,诠释税后/福利转移前后的坚尼系数,其分析既不公平之余,更漠视了政府一直在福利政策上的努力。可是,如此言论归根究底都只是数字游戏,任局长如何在税/福利政策前后数字间打转,始于难以掩饰香港贫富悬殊日益严重、且政府无力改善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任数字如何被诠释 严重贫富悬殊依旧存在
罗致光网志主要论点有二:首先,不应仅以税/福利政策前的坚尼系数来评论政府政策,因为政府主要政策成效乃体现于税/福利政策后的数字上;另外,不应以外国税/福利转移后的数字比较本地税/福利转移前的数字,比喻此为“苹果与橙的比较”,不甚公平。例如,他特别地指出,不应如有坊间评论般,以香港税/福利政策前的数字(2016年:0.539)与加拿大税/福利政策后的数字(2015年:0.314)作比较。(前为罗文数字,OECD数字为0.318)
理论上,坚尼系数反映一段时间内国民收入的分配程度,并介乎于0至1之间,指数越大,意味更多收入集中于少撮人手上,反之亦然。故此,税/福利政策前的数字反映了一个地方的财富分配状况,以及其经济体系的扭曲;然而,与上述数字比较,税/福利政策后的数字则能显示了政府介入后的收入分配状况,以及政府福利政策的成效。故此,两种数字均为重要,而公众评论侧重税/福利政策前数字亦非不无道理,因为它象征着本地经济分配不均的严重程度,亦即政府介入纠正所需的力度。
诚然,若有论述误把税/福利转移前后数字一并比较,固然不公。不过,即使以香港政策介入前后的坚尼系数分别与其他先进地方比较,均清楚显示本地贫富悬殊严重,以及政府干涉收入再分配力度不足的问题。再以加拿大为例,据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的数字,于2015年,该地在政策介入前的坚尼系数为0.435,较十年前数字(0.433)仅微升了0.46%。相反,香港于2016年的税/福利转移前数字为0.539,较十年前数字(0.533)上升了1.13%。换言之,即使以相同基准分析,也能指出香港的贫富悬殊情况远较其他先进国家严重,而且恶化情况亦远为快速。
即如罗致光所言,以税/福利转移后的数字作标准,香港的数字也毫无令人骄傲之处。单以最新数字(2016年)来说,香港于政府介入后的坚尼系数为0.473,较干预前只下降了约12%;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及加拿大等地在政府介入后的数字为0.391(2016数字)、0.351(2016数字)、0.337(2014数字)及0.318(2015数字),均分别下降了22.8%、30.6%、30.2%及26.9%,足显本地政策就收入再分配的干预仍然力度不足。
再言,税/福利转移前的坚尼系数亦未必如罗致光所言般未能显示政策成效。现时,政府唯一能影响税/福利转移前的坚尼系数的政策为最低工资。可是,眼下最低工资为“两年一检”,检讨过程缓慢,加上每每在资方的压力下,修定水准往往未能追上通胀水平。据乐施会报告分析,在2010年10至2018年3月期间,最低工资虽由$28元升至$34.5元,但其升幅(23.2%)未能追上同期通胀(28.6%),导致基层员工不但未能共享经济成果之余,其工资的实质购买力反倒下跌。换言之,税/福利转移前的坚尼系数的高企,亦可被理解为因政府最低工资政策失效所有份招致。
福利政策,真的加大了力度吗?
另外,罗致光总结政府其实已经在近年加大力度,改善劳工及福利政策,并于文末强调来年度(2018/19)的社会福利经常性开支预算将较上年度增加21.3%。其实,政府自沙士爆发以降,有关教育、医疗和福利等经常开支均节节下降。乐施会报告指出,上述经常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在2003/04年度为15.7%,陆续减至2007/08年度的新低(12.1%),即使近年“加大力度”,来年的比例亦只达14.4%,仍较沙士前的数字为低,更遑论追上先进国家水平。在这个人口老化的年代,面对各项社会福利开支需求逐步上升,如此力度绝对不能被接受,更何况港府坐拥过万亿港元财政盈余,本地福利政策仍待大力改革。
当然,罗致光亦有反驳,辩道政策的改善须考虑“社会的接受及吸纳能力”,解释现时香港奉行低税率及简单税制,未能如西方国家大力支持福利政策。但须要明白的是,香港的税务安排正正是导致严重财富不均的元凶之一,即使现时近三分一入息税已为少数的港人(1%)支付,但却不见得现行安排有助收窄贫富差距。若政府有欲认真处理贫富悬殊问题,正如〈01观点〉一直指出,增加向富人征税为不二之法,既能为完善福利政策提供足够的财政支援,更能从根本上达致更公正的财富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