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违法破坏郊野 渔护署用app收市民报料好过巡逻?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近来不少郊野公园和岛屿成为郊游热点,部分景点人满为患,招致不少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引起关注。渔护署除了应在教育层面下功夫,执法也是重要一环。但现行渔护署的执法巡逻人手不足,以致巡逻次数不足和路线欠缺弹性,令执法效用不足。要有效执法,当局可参考民间用app通报严重违例的位置和种类,利用资讯科技收集市民举报,以有效分派人手到特定地区进行有效执法。

近年郊野公园营地成为新景点,不少旅客到热门营地露营,除了人满为患,渔农自然护理署(渔护署)近来收到有关霸占郊野公园的投诉在三年间增加超过五倍。日前亦有报道揭发桥咀岛内地游客践踏珊瑚,捉海参和遗下垃圾,破坏生态。选择到郊外旅游的内地和海外旅客近年有上升之势,生态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但郊游和环境保护之间能否做到平衡,不造成破坏,渔护署的执法和教育角色不能忽视。

教育和宣传等措施的确能减少破坏行为,提高游客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例如渔护署回应桥咀岛投诉时指出已安排义工提醒带走垃圾,和在2015年5月起在桥咀洲东面设置“不宜碇泊区”,放置浮标提醒船只和潜水人士不要破坏珊瑚。但除了软性措施,渔护署的执法不足亦难辞其咎。

根据香港郊野公园条例,露营活动必须于渔护署所指定的营地进行。(潘思颖摄)

 

现有执法人手不足 巡逻机制僵化

现时郊野公园范围受《郊野公园及特别地区规例》监管,但实际效用其实有限。过去三年,因在郊野公园、海岸公园及海岸保护区内非法捕捉野生动物及海洋生物而被检控的个案只有30宗。在执法方面,渔农自然护理署属下的郊野公园护理科有170名人员,分派到17个护理科办事处,平均每个分区只有10人负责。但该处的人手须同时管理游客中心,人手不一定能应付日渐增加的执法需求。

另外,本身渔护署的巡逻机制亦见僵化和不合时宜。审计署在2013指出72%的巡逻次数不能达标,甚至没有明确的巡逻路线。另外,审计署亦发现巡逻路线已沿用多时,未有因应新需要和游客人数增长而修订。政府应与时并进,更新路线和灵活运用人手,不然纵使市民不断反映和投诉,真正被检控的人少之又少,令规管条例如同虚设。另外,随着郊游游客数目上升,渔护署更应增加人手,改善执法效率,以达阻吓作用。

参考民间举报app  实行重点打击

另一方面,现时渔农署只能靠市民举报、网上讨论或传媒报道才得知部分地区被破坏的严重性,但香港的郊野公园幅员广大,精准调派紧绌的人手到问题严重的地区,比定期随固定的路径巡逻更有效。但如何了解各种违法行为的位置和严重程度?参考民间,有不少团体已开始自发对破坏行为直接进行监察。

早前,非政府组织TrailWatch推出全港首个保护郊野公园的App“径.香港”,行山人士可拍摄和纪录沿途所见的情况和位置,以应用程式举报郊野被破坏的事件,如倾倒废物、破坏植物和可疑活动等;网站亦列举了不同破坏事件的位置分布和数目趋势等,方便适当机构跟进。

从TrailWatch民间自发的构思中,渔护署亦可考虑活用现有的流动通讯技术和应用程式,为市民提供更方便的举报途径,方便署方分析有关数据,加派有限的人手巡逻和执法。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和康乐方式,不少郊区近年亦因在社交媒体上流行而变成“打卡胜地”,渔农署应双管齐下,在教育和管理上不再故步自封,主动配合时代步伐,力求平衡旅游发展和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