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证”历史任务已竟 身份证两地通用可一箭双雕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近日,港区人大代表叶国谦表示,内地正研究将回乡证“升级”为港澳居民在内地通用的身分证。这政策无疑可进一步促进中港沟通,方便两地人员交流。其实当年设立回乡证的历史背景早已改变,现在正是时候检讨该如何适应回归后的新格局。将来,除了将回乡证“升级”外,还可以进一步将香港身份证提升至两地兼用,令香港居民可在内地生活得更方便。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王庭聪建议将港澳同胞回乡证与内地身份证关联。(视觉中国)

港人前往内地,需要持有俗称为“回乡证”的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其起源于1950年代初中港边界封闭之时。殖民初期,中港边境未设限,人员可自由流动,故此根本毋须任何通行证;但在1949年后,因中港形势变得复杂,双方始在1951年边境设关。自边境封闭后,港人每次返回内地便须向中方申请通行证。在1970年代末,内地局势经历文革后方始稍定,不少与内地有联系的港人频繁回乡探亲,有见及此,内地政府遂于1979年推出可重复使用的“回乡证”,便利港人往返内地。

回乡证的原意是方便居于香港的中国人往返内地,故此早期称为“港澳同胞回乡证”。中国政府不承认割让香港的不平等条约,主张要收回香港,香港华人自然都是中国人,但非华人则不在同胞之列。故此,当时只有华人才能申请回乡证。自九七回归以后,回乡证便转型成为让中国籍香港居民往返内地的通行证。中国籍身分经《基本法》确立,不再单纯指华人,也包括正式申请入籍的非华人。故此,回乡证亦更名为“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开放予所有持中国籍的香港永久居民申请。

时至今日,“回乡证”理论上已不再只是“回乡”而已,而是为中港两地交流提供一个身分认证平台。港人返回内地愈显频繁,无论是生活、工作或只是短期逗留,要开立银行户口、申请社会及医疗保障、买车票、坐飞机等都需要身分证明。随着内地“实名制”与电子化认证和付款系统等愈发成熟,而实名系统又以内地身份证为认证基础,回乡证虽然勉强可以应用于提供身分认证,但始终与内地身份证制度并不兼容,会产生诸多不便。例如使用流动支付购买内陆航班机票或是高铁车票,内地身份证都可以通过电子化系统轻易做到,但回乡证就手续繁复,往往需要用人手解决诸如取票等简单程序。

本月中,内地已宣布港澳居民于9月1日起,只要在内地居住半年并有工作和住址证明,便可申请有效期五年的居住证,功能基本上与内地身份证相当。但往返内地的港人,未必都居住于内地,不符合申请资格;内地有意将回乡证升级成内地通用的身分证,便可将覆盖率扩至所有中国籍的香港人,无疑是大开方便之门,值得期待。

更甚者,再大胆一点想像,将来不单只可以将回乡证升级,或许还可以直接将香港身分证转为与内地相容,实现“一卡两用”。当然,直接将香港居民身份证与回乡证结合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并非所有香港永久性居民皆属于中国籍,但这些都是芯片技术能克服的事情。

国务院早前发布“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通知,凡在内地居住满半年的港澳台居民,9月1日起可申领居住证。(周颖瑶摄)

其实,回乡证“升级”所代表的并不单只是一种便利措施,其在中港融合的过程中更有象征意义。香港回归多年,但却经常有人指“人心尚未回归”,其中一个原因不免是香港人与内地之间的陌生感。文化上的差异固然难以突然改变,但制度上的隔阂并非无法消解。将回乡证“升级”为与内地兼容的身分证制度,正好可以从制度上消弭一部分的中港差异。回乡证起源于殖民时代的政治局势,象征了中港两地的隔阂,让回乡证成为历史除了现实地方便中港交流之外,在两地融合中亦具有很大的象征意义,可谓一箭双雕。

回乡证需要定期续领,难免令港人感到与国家之间的距离感。(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