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宜直视公众疑虑 谨慎宣传高铁成效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广深港高铁将于9月下旬开通,惟就营运收支平衡及服务效率等方面仍备受质疑。然而,政府仍然一味吹奏高铁所带来的好处,实在未能说服公众。故港府必须更加积极地思考如何能改善高铁服务效能,以重建公众信心。

难以回避的营运效益争议

部分公众最为担忧的,必定是帐目平衡。广深港高铁香港段造价844亿港元,市场预期帐面上需要50年才能够“回本”。即使就整条高铁线而言,政府亦坦言需8至10年才能转亏为盈,并需港铁在初期上就收入与支出“拉上补下”。据悉行政会议正审议政府与港铁制定的营运协议,通过后如日后高铁香港段出现亏蚀,首15%将由港铁负责,若有余额则受政府补贴八成。

 

高铁香港段预料下月23日正式通车。(资料图片/梁鹏威摄)
据田北辰了解,行会昨日未能通过高铁营运协议,预计政府会于本周内会公布。(罗君豪摄)

从公共建设角度来看,亏蚀或免费供大众使用关键基建,未必是问题;可惜的是,高铁相关工程接连超支,在票价、路线、购票手续等诸项安排上又未能令市民满意,港铁近日在管理问题上更是风雨连月;在这样的背景下,市民忧虑未来亏蚀无期,或会浪费庞大公帑,自有其合理性。即使政府多次强调,亏蚀主要由港铁内部独力承担,但负责出资的九铁毕竟为港府全资拥有,公众既对政府监管能力存疑,更不信港铁的管理能力,又怎能不忧虑本属好事的高铁,或会演变成政府沉重而结构性的财政负担?政府官员说量度高铁表现须“放眼未来”,当然有其合理性,但释民所忧,却是当下要处理的急务。

中国政府表示要加大基建投资,刺激铁路、水泥等相关股份上扬,中铁建、中交建及中国中铁均上升超过10%。(新华社)

政府官员要释疑,必须从两个角度展开有效论述。

其一,高铁经济成效纵使存在争议,但香港在高铁网络中有其优势。香港人说到高铁收益问题,往往会谈到中国高铁的负债问题。中国进入高铁十年,坐拥2.5万公里的高铁路线,占世界总量2/3。但追逐五纵五横的高效网络,同时亦令中国铁路总公司债务不断攀升,截至今年第一季已达5万亿元人民币。国内有专家更估计,中铁的债务在2020年将达到8万亿元。

然而,中铁明显没有把这种债务视为发展障碍,反而剑指将网络提升至“八纵八横”。当中的原因很简单,愈是高效的网络,愈能吸引更多旅客。东部人口密集的网络营运所得,可以补贴西部,达致全国发展均衡的同时,长远也能令高铁财政回复稳健。

在这个超级高铁网络中,香港段正正是处于人口最为密集、连接六个经济大省逾4亿人口的京港高铁之上。随着中港之间的要素流动日趋频繁、手续日趋便捷,高铁点站日趋增加,香港高铁的营运能力是否真的差得要50年才能“回本”?这种悲观看法是值得质疑的。其实,市民真正须担心的,是香港在政府管治不力、社会欠缺创新活力下,逐渐失去在国家中的重要性,届时香港也许真的不会是国内高铁客的热门目的地,而这与政府监管不力、港铁管理不善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层次有差别。但说到底,这不是高铁本身有问题。

其二,上面所述还是“唯GDP论”,不能完整反映高铁带来的社会效益。铁路的价值绝不仅体现于帐面的赚蚀,有效促进铁路所达地带的经济活动、大幅减少通勤距离与提高国民生活质素等方面的裨益,不容低估。这也是特首林郑月娥对传媒所说的“佢其实带嚟更加多系,我哋英文叫intangible,即系无办法可以好实在量度嘅效益”。

这些无形效益,广泛包含因为缩窄交通地理间距而带来的种种间接效益,例如文化、环保、经贸,甚至是政治交流。对个人乃至公众的正面影响,随着高铁开通将会逐渐浮现。但要令市民尽早确实有感,政府加强软性宣传的同时,还要确保在通车初期不出现重大纰漏,免令市民再生负面观感。

全长仅26公里的广深港高铁香港段以冠绝世界的天价建成,平均每公里造价33亿港元。政府不仅有责任用更实在的语言,向公众清楚说明其潜在利益如何庞大,并且需要尽力改善高铁的营运能力,以确保公帑用得其所。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公众对高铁、甚至整个港府的不信任是经长年累月所积累。若港府再不以更务实态度、拿出扎实成绩证明高铁的“好处”,高铁争议只会沦为民粹主义者煽动市民不满的另一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