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宁冒险继续中梵对话 磋商乃解决分歧不二法门
上周日(17日),教宗方济各在接受路透社访问时,表示对改善中梵关系感到乐观,甚至赞赏中国人的耐性,该获得诺贝尔“耐心奖”。中梵准备建交的商议,无论在教徒与非教徒间,一直也有很大争议。有部分论者甚至极端地认为,梵蒂冈与中国磋商,便是“向中国跪低”。然而,要解决争议,应理性地通过互相沟通寻求共识,而非互相不理不睬,“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自1980年后期,梵蒂冈便积极通过香港与中国接触,希望能成功建交。然而,双方在主教任免权以及地下教会待遇等核心问题一直存在分歧,致使建交一直无期。年初曾传出中梵将于三月正式建交,但最终仍然无果。教宗在访问中赞扬中国人相当有耐心,甚至幽默地指他们值得有诺贝尔“耐心奖”,可见他亦明白要达成协议可能尚须更多时间。
在中梵商议期间,教会内外也有一些反对意见。最著名的就如香港教区荣休枢机主教陈日君,他曾多次撰文及发言,担心现时中国内地的地下教会将会被“出卖”。陈日君爱护教徒心切,固然令人动容。但是除此之外,他又不时从本质上否定中梵对话。虽然他曾表示并不反对建交,但有时他又于网志上写道“和一个独裁政权能有协议吗?”,又或是“我还是不明白他们为了什么要和中国对话”等。
因为不满某种方案而提出反对,尚且可以理解,然而从根本上拒绝任何交谈,问题并不会自然解决。双方存在分歧,磋商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就正如教宗方济各在接受访问时表示:
对话有风险,但我宁愿有风险,也比不进行对话而带来的坏处好。
教宗的话正好点出了那些拒绝与中国对话的想法的问题。假如教廷坚持不对话,那什么也不会改变,它不单无法改善地下教会的处境,更主动放弃与内地500万至1,000万广大信众重新建立关系。教廷与中方持续商讨,即便一时未能达成令双方满意的结果,但至少可以加深彼此认识,对改善双方关系有帮助。在“可能”与“没有可能”之间要如何选择,应该是很浅白的道理。
教廷的积极态度,对于促进中梵关系当然具正面作用,背后道理其实放诸四海亦同样适用。例如近期中美贸易矛盾日渐升温,甚至有评论认为贸易战已正式打开。要解决问题,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双方继续尽力商讨,达成共识。假如中美双方因有分歧便放弃一切对话可能,对整个世界而言将是灾难。另一方面,香港社会日益撕裂,亦只有对话能务实地解决争议与问题。因为立场不同,便拒绝继续商讨,对社会而言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延伸阅读:
梵蒂冈让步非偶然 务实态度助推进
梵蒂冈与中国交往 何错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