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杀常现 大学须加强识别机制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学生自杀情况未见减缓,学校还可以做些甚么﹖2012年至今已有71宗学童自杀个案,去年更是创历年新高,达19宗之多,即平均每20日便有1名学生自杀,自杀率有上升趋势(见图1),其中有显著部分为大专院校学生,占超过一半,轻生的原因包括人际关系、学业压力、家庭纠纷等。自杀潮开始后,教育部门及大专院校已开始检讨现有学童情绪辅导政策,期望投放更多人力资源,帮助学童走出阴霾。但是,已有改进仍未臻力之所限,无法协助有需要学生,实须采取更积极态度,面对学生情绪问题。

年轻人自杀率有上升趋势。(The Hong Kong Jockey Club Centre for Suicide Research and Prevention)

行为有异无关心 大学情绪辅导机制太被动

近日有一名辍学女生疑因健康问题而情绪受困,弑父母再自杀,造成伦常惨剧。死者本为中文大学学生,入学初活泼开朗,积极参与大学与舍堂活动,曾担任宿生会干事及参与大合唱、球类活动,夺得不少奖项,后疑因严重湿疹造成的情绪问题退学。一个积极参与校园活动的学生突然退学,为何校方不觉可疑、询问其情况呢?反映大学的情绪辅导政策未尽完善。

现时大学一般采取较消极的情绪辅导政策,依赖有情绪问题的学生主动寻找协助。以中文大学为例。2016年有一半自杀大学生出自中大,故校方亦积极寻找解决方法。现时,中大有不少情绪辅导措施,包括设立24小时情绪支援热线,亦设有心理健康及辅导中心,有多位心理学家及精神健康急救导师驻守,有需要的同学亦可预约辅导服务,寻求专人协助。同时,中心亦提供全面的辅导活动,包括人际交往、学业等方面,举行一系列针对常见情绪问题成因的活动。

情绪问题难主动 须靠大学侦察

但是,这些服务依赖同学采取主动,缺少识别潜在情绪病患者的机制。中大报称在2016年共接获625宗求助,数字不少,但是近年自杀个案不跌反升,而且自杀学生一般在生前不曾寻求情绪辅导机构协助,反映现行机制未尽能识别情绪病患者。据本地两所大学研究调查显示,香港有逾100万人有情绪病症状,但只有26%曾寻求协助。一般而言,情绪病患者会感到焦躁、不安,拒绝与别人交往、退缩等,轻度抑郁者尚且自我封闭,更遑论现有制度要求严重至有轻生念头者主动寻求协助。因此,识别情绪病患者的机制在解决自杀潮问题上十分重要。校方其实可以多留意一些异常数据,例如突然旷课、成绩飘忽不定等,以助识别有情绪问题的学生。

情绪病患者生前一般并非毫无先兆。尽管有些征状,包括情绪低落、想法悲观可能只有患者身边的人才较易发现,但是校方是否可以再走一步,除了投放资源、增设设备辅导有情绪困扰的学生,亦可增设或加强识别机制,而非单单鼓励大家关心身边人,自身毫无作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