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员倡建“外挂”公屋 称“快靓正” 政府仍需回应根本问题
上个月月初,立法会建筑、测量、都市规划及园境界议员谢伟铨联同业界测量师成立小组,建议在部分早期落成的公屋外墙及天台加建预制组合屋。本港有不少业界人士近年开始提出预制组合屋的概念,而新加坡、日本及英国等地更有不少成功的案例可供参考。现时香港的公营房屋极度短缺,政府应积极研究预制组合屋作为短期提高公屋供应的可行性。不过,这不代表政府可以避重就轻,回避兴建适足公营房屋的问题。
事实上,谢伟铨早前已经提出了一个在本港采用预制组合屋的初步方案。他与其他业界人士成立的工作小组建议政府拣选二、三十年楼龄的旧长形公屋,在公屋走廊两端加建预制组合屋。他预计每层能够增建四个250呎的单位,加上公屋天台同时增设升降机及组合屋,料一栋公屋最多可加建八十个单位。
谢伟铨指,目前全港大约有二百多栋旧长形公屋,如果全部加建组合屋,料五年后将会有2万个单位供应。至于造价及房屋质量方面,谢伟铨估计单位的造价成本约在三十万,每个单位的预期寿命为30年,单位内设耐火及隔音设备,“平过公屋一半,仲可能整得靓过公屋”。
6月11日,谢伟铨联同多名业界人士与运输及房屋局副局长苏伟文会面,他于会后指政府态度正面,基本上支持计划。谢伟铨目前考虑在沙田、观塘等地的五个屋邨内推行先导计划,预计最快2019年初可推出单位。谢伟铨形容建议是一个“快、靓、正”的方法舒缓正在轮候公屋市民的燃眉之急。
纵观世界其他高密度城市,预制组合屋的成功实践有不少先例。新加坡早已尝试预制组合屋,以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建造生产力;而英国内部亦有不少地方采用预制组合单元屋,在英国房屋供应不足日益严峻的今日,预制组合屋在可见的将来相信会越来越受欢迎。
回到本港,发展局局长黄伟纶早前亦到广东江门参观单元预制建筑技术公司,希望将该技术引入本港以加快建筑流程及减省人手。
谢伟铨议员提出的组合屋并不是什么开天辟地的新事物。不过,在未用尽地积比率的公共屋邨加建预制组合屋的建议倒是值得考虑。然而,能够加建预制组合屋的旧长形公屋毕竟有限,而加建组合屋亦会让原本的屋邨受到影响。因此,就算加建组合屋能够成事,相信能够提供的房屋数量亦不太乐观。
根据房委会数据,截至2018年3月底,本港公屋轮候人数达到近28万人,一般申请者的平均轮候时间更升至5.1年,创下历年新高。去年年底,运房局发布《长远房屋策略》2017周年进度报告,依据政府当时觅得的土地,政府只能兴建23.7万个供应房屋,相比十年28万个公营单位的目标还差4.3万个单位。据了解,2023/24年出租公屋供应将不足1万个,及后三年有关供应更是不容乐观,消息人士将此形容为“断崖式”下滑。事实上,看一看公屋轮候人数及轮候时间就可以知道,公屋供应的缺口简直是一个“黑洞”。而观乎过往几年私楼单位的供应数量,不仅是达标,而且往往是超标完成。
造成当前困局的原因之一是政府的批地决策。以政府3月初公布的2018/19年度卖地计划为例,地皮预料可以供应2.55万伙私楼单位,远多于《长策》定下的每年1.8万伙的目标。反之,政府却倾向将具争议的用地(例如绿化带)建公营房屋,将容易发展的土地卖地招标给发展商作商品房,以致公屋供应落后预期。
特首林郑月娥早前拿㓥房儿童作挡箭牌,批评环保团体反对填海。特首的指摘反遭海豚保育协会会长洪家耀“秒杀”:“如果承诺所有填海的土地都用来兴建公屋,我一定支持。”洪的回应不仅搔到政府房屋政策的痒处,更直接戳到土地政策的痛点。政府确实应该“千方百计、寸土必争”觅地,但觅地后建什么楼才是关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