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辩论】百余年填海七千公顷 重启惹争论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自殖民时代以来,香港多依赖填海拓地。1852年“文咸填海计划”肇始,殖民政府便开始在维港填海造地,至1924年,共开拓出500公顷新地。踏入1960年代,内地移民涌港,政府更是大量填海,以满足土地需求,香港总填海地乃由1967年的约1,000公顷,急增至1994年的逾5,000公顷,不足30年间增加了四倍。及至1990年代中期,填海工程渐放缓,现时全港有7,027公顷土地为填海地。无论如何,香港平坦土地难觅,市区重建业权难解,填海拓地当是建立土地储备的可行方略。

回归前夕香港的填海地总览。(地政总署)

全港四分一已发展地乃填海而来

填海工程为香港制造了大量可供发展的土地,7,000多公顷的填海地占已发展地区(全港约24%的土地,即约26,500公顷)的四分之一(26%)。维港两岸的填海区,包括中环、湾仔海旁(轩尼诗道以北)及尖沙咀等,今日已成为香港的核心商业地段,对香港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贡献。此外,1970至90年代政府通过填海建造大型新市镇,广纳新增人口,沙田、大埔、荃湾、屯门及将军澳新市镇皆建于填海地之上。其中,七成以上的将军澳住宅用地为填海所得,容纳了区内八成以上的人口。据时任发展局长陈茂波说,香港有近27%人(即近200万人)居于填海地上,可见填海工程为港人提供了大量住宅用地及居所。

虽然填海造地为香港带来新增土地,但回归后填海工程已然显著减少。1985至2000年间,总计填海造地达3,000公顷,平均每年约200公顷;但2000至2015年间,却只有690公顷,平均每年约40多公顷,锐减近八成。纵观近十年,填海所得土地更急挫至约100公顷。

官地不足 须重启大型填海

个中变化,和政府的房屋政策转变有关。填海工程与房屋政策关系密切,自二战后,大量内地移民涌入香港,房屋供应严重不足,低下阶层生活困顿,居无所安。而六七暴动影响所及,政府乃自1967年起加速填海,改善基层住屋状况,纾解民怨,直至1990年代后期,政府认为房屋供求日趋平衡(尽管公屋一直供不应求),填海工程遂相应放缓。

此外,填海工程对自然环境及生态的影响,渐为社会大众关注,填海工程遂比以往更窒碍难行。自1990年代起,民间声音开始动摇政府的填海政策,1997年保护海港协会成功推动《保护海港条例》立法,维港的填海活动自此受到限制,这也是本港填海速度放缓的原因。

保护海港协会在九七前夕成立,反对政府推行大规模填海工程,得到不少市民支持。协会推动的《保护海港条例》于1997年4月在立法会通过,订明维港范围不准填海。2002年,保护海港协会援引《条例》提出司法覆核,要求中止中环及湾仔填海计划第三期。当时法院指出,合法的填海计划必须合乎三个条件:

一、有迫切性、具充分理由及有即时需要;
二、没有其他切实可行的选择;
三、对海港造成的损害减至最少。

法院最终宣布项目合乎条件,可继续施工。此项目第一期早于1993年启动,政府自然不欲中止;惟此后维港少有填海项目,启德用地亦因《条例》影响而限制了填海工程。

然而,香港近年房屋严重短缺,曾经为香港供应大量土地的填海工程遂再受重视,2016年10月公布的《2030+:跨越2030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政策咨询文件亦提出继续填海的长远计划。特首林郑月娥上任后提出“土地大辩论”,不论政府或民间也关注填海工程能否有效缓解土地不足问题。诚然,若港府能释除公众疑虑,填海将是稳定及可靠的拓地良策。

政府已有的填海计划:

政府已有的填海计划总览。(土地供应小组网站)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