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系统】小修小补难根治问题 改革须长远蓝图

撰文: 评论编辑室
出版:更新:

香港社区组织协会近日有调查指基层妇女求诊困难,促请政府改善公营医疗服务,以及向她们及家人派发低收入家庭保健券,资助他们到私营诊所求诊及进行身体检查。诚然,公营医疗无法应付日渐增加的需求,但无止境地投放资源到公营医疗,又会对公共财政做成庞大负担。单靠“小修小补”难以打破医疗困局,社会应当更深入讨论医疗系统未来应否发展社会保险,以融和公私营医疗体系。

参考报导:基层妇女有病求诊难 社协建议派发低收入家庭保健券

现时基层市民求医往往面对两难局面:要么到公营医疗体系求诊,价格虽然低廉(甚至免费),但轮候时间往往惊人,甚至出现“排到死都未睇到症”的情况;假若光顾私人医疗系统,虽然轮候时间会较快短,但却须负担高昂的医疗费。换言之,市民在选择时,只能于轮候时间与费用之间二择其一。基层市民无力负担私人医疗费用,变相更是没有选择余地。故此,除了敦促改善公营医疗外,补贴基层使用私人医疗未尝不是一个办法。

事实上,政府近年已推出类似的政策,试图打破公私营医疗彼此的隔阂。例如,2009年政府开始试行“长者医疗券”,每年向合资格长者(现时为65岁)发放医疗券,以公帑补贴长者使用私人医疗作基层医疗。长者医疗券算是沟通公私营医疗的尝试,计划更于2014年转化为恒常政策。此外,今年政府亦公布了“自愿医保计划”,吸引有能力的市民购买政府与保险公司合作的医保方案,减轻公营医疗系统的负担。

+1
自愿医保计划即将出台。(食物及卫生局网上图片)

政府无疑注意到公私营医疗无法沟通的问题,但政策却流于局部,似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举,欠缺公私营医疗系统长远发展的蓝图。(参考文章:自愿医保)长者医疗券或是团体所提倡的低收入家庭保健券固然可解一时之急,但适用的人始终有限。而且不断推出各式各样类似的补贴政策,亦徒增混乱,增加行政成本。

麦美娟建议当局设立“牙科医疗券”,鼓励长者尽早检查牙齿。(资料图片)

环顾世界先进地区,只依赖公营医疗的确难以满足社会医疗所需。世界不少国家地区,由于医疗支出庞大,都陆续引入社会医保,以平衡医疗支出与市民负担。社会医保由政府主导,强制所有人必须参加。市民从收入中支付一部分作保费,能力愈高者,付款亦相对多,而政府则会补助低收入或失业者支付保费。理论上,社会医保可以保障所有人都能合理地使用医疗系统,实践“钱跟病人走”理念,打破政府只补贴公共医疗的不足。

延伸阅读:医疗融资改革 医保是否出路?

当然,实行社会医保必然会加重市民负担,亦非唯一出路。但医疗支出几近无限,而公共财政有限,香港医疗制度必须有更大的改革才能满足市民所需。长远而言,政府以至于社会都必须重新思考医改之路应该如何走,全面检讨医疗系统并订下发展蓝图才是上策。未来到底我们应该加大税收维持公营医疗主导,还是导入全民社会医保,值得公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