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水】酷热天气警示旱情 供水自主岂容忽视
船湾淡水湖应否填平吗?这不只是土地大辩论的问题,更关乎供水自主。香港连续多天酷热少雨,日数打破1963年5月的记录。天文台预报高温少雨要在6月3日才结束,前台长林超英认为今年“旱情比较突出”,并跟当年的大旱比较,担忧香港会再次制水。今天的人口和经济状况跟1960年代有相当差别,会否制水,仍有待观察。然而,保持供水稳定,节约用水,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香港不能继续依赖东江水,同时要继续改善存水设施,减少水管渗漏,才能减低旱情的冲击。
酷热天气来临 更显淡水湖必要保留
天文台在今年初已预料春季以至整年雨量正常偏少,平均气温为正常至偏高,可惜乏人留意。直到本月多日酷热少雨,加上林超英的网志,水塘水位下降、龟裂枯竭的照片流传网络,唤起媒体和市民关注,更打了支持填平船湾淡水湖建屋的人士一记耳光。
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早前讨论填平船湾淡水湖建屋的建议,遭民间大力反对。连日少雨,已导致淡水湖及总体水塘存水量比去年同期低近一成。因为去年雨量充足,水塘存量可以缓解当下供水的压力。可以想像,如果存水量达2.3亿立方米的淡水湖的消失,全港存水量会更少,更易陷入水荒危机。淡水湖必须保留,不容退让。
香港不可依赖东江水为本地水源。尽管广东省在本年1月录得比平常高的雨量,本月初广泛地区下大雨,但综观2至4月,河源、广州等城市的雨量,普遍较平均数值低至少三成,加上本月中后期的高温炎热天气持续,估计东江水供应量也较平时少。
东江水供水协议不平等 易挑粤港两地矛盾
广东省的城市和农村用水量不比香港低,万一源头缺水,城市供水也变紧绌。不过,受制于粤港“统包总额”供水协议,就算东江水面临不足,粤方也需要保证供水量为每年8.2亿立方米。这协议对粤港双方也不公平。一来,对香港而言,过往十年没有用尽份额,但港府已经支付协定金额,白花公帑在没用的水量。二来,广东省其他城市的水价本身较香港便宜,而且是按量收费。粤方对省内城市和香港的做法不对等。
港府解释,粤方不支持港方按量收费,因为如果不在供水协议订明每年供水量,将难以确保香港在干旱时可获充足供水。然而,在这种制度下,在旱情出现时,城市之间就会争夺水源,得益者只是负责供水的广东粤港供水有限公司。港府在2009年底内地旱灾时,曾提出减少供水,对方却因为协议已预留配额,并称会尽力确保供水稳定,港方好意“不得要领”。但遵守协议的后果是各地人民为水资源挑起磨擦,而非共渡难关。同时,这反映协议在特殊情况欠缺弹性,港府官员跟粤方官员及供水商谈判时,一直缺乏谈判筹码和手腕,缺乏食水自主的意志,致使协议条款长期有利对方。
水管渗漏须正视 勿浪费公帑食水
这阵子的讨论,遗漏了一个减少耗水的因素:水管渗漏。香港多山,水压较其他城市高,较容易出现渗漏。政府过往廿年,积极更换老化水管,减低渗漏率到约15%。申诉专员公署上月发表报告,批评进度仍然落后,浪费近亿立方米食水,足够200万港人使用一年,及相当于5.3亿元公帑。
不过,换水管工程同样耗大,花费不菲。政府几年前推出“智管网”计划,及早侦测和修补问题水管,预防渗漏,但进度未如理想。公署批评水务署没有重点监察和跟进爆喉热点,又建议加快推行智管网,加重工程承办商破坏水管的阻吓力,减低渗漏比率定指标。水务署以及发展局,必须认真考虑公署建议,多管齐下珍惜食水。
正面看待供水自主 提升技术防水荒
香港在筹划复建海水化淡厂,预计2022年落成,此举既可增加食水水源,也可借此增加商讨东江水售价的谈判筹码。虽然预计只能制造5至10%的水源,但已是踏出供水自主的一步。“01观点”更主张技术要产业化,研发顶尖的化淡技术,追上国际水平。
要求城市供水自主,并非故意挑动城市间的壁垒,更是体现城市自理能力,避免因为竞争稀缺资源而出现矛盾和不平等关系。事实上,不论香港还是附近城市,当周边地方出现旱情等突发事故,资源充足的一方也有余力帮忙,彰显城市之间的友谊和连结。天文台预测香港几天后会下雨,可望纾缓酷热天气和旱情,但港府不应就此松懈,而是加紧准备迎接更多,更无常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