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额教师.观点】双非落闸影响现 不减师训额 如推青年失业
自从政府落实“零双非”政策,学童人数下跌已成意料中事。据教联会统计,在2019/20学年,小一适龄学童将急减1.2万人,令香港出现更多超额教师。就此,教联会建议政府对教师“再培训”,又提倡小班教学,以期安顿超额教师,诚为可行之策,当能缓和学生人数减少带来的冲击;然而,治本之道,还在于调整师训学额,否则长此下去,只会培训出一批修毕教育课程却不能入行的准教师。
双非婴儿一度是香港的热议话题,北区小一学位曾经出现缺短,他们对本港教育系统的影响非同小可。不过,随着政府在2013年严格执行“零双非”政策,双非婴数目急跌,由2011年高峰期的35,736锐减至2013年的790,跌幅显著。时光飞逝,2012年出生、有资格在港就学的双非婴(约两万多人)将在下学年入读小一,香港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零双非政策导致适龄学童大减此现实。
学生人数下降,首当其冲的是超额教师。教育局订定了每所公营学校的班师比例,小学是1︰1.6,初中是1︰1.8,高中则为1︰2.1,故学生人数一旦减少,学校所能开办的班数也会相应削减,能聘用的教师数目亦随之下调,因此而多出的教师,便是“超额教师”。教联会主席黄锦良表示,以现行25人一班的编制计算,预料会出现约800名超额教师。
培训超额教师 照顾特殊学童需要
零双非政策不是昨天才实行,政府理应早知其对教育生态的影响,可预先制定应对方案,处理超额教师问题。事实上,即使没有零双非政策,出生率下降导致学童人数减少,也是人所共知的现象,故超额教师早已是民间经常讨论的议题。然而,当局对超额教师的态度一直暧昧不明,多年来只愿提供短期拨款,容许他们留任,以应付短暂的“双非红利”;至于如何面对“双非红利”过后的现实,则从未见具体答案。客观而言,这样做只能拖延问题“爆煲”的一刻,于事无补,绝非负责任的表现。
另一方面,教联会早前建议教育局为超额教师提供再培训,不失为可以研究的做法。随着时代转变,教师工作的涵盖面愈来愈广,而照顾特殊教育需要(SEN)、发展STEM教育,也将是大势所趋,无可回避。就此,超额教师拥有宝贵的教学经验,若能藉培训帮助他们转职,在SEN、STEM教育等方面以辅助角色身份支援学校,这对学校、超额教师与学生,都有好处。当然,这些工作的人手需求,以至超额教师对于转型的意愿若何,均有待政府仔细研究,但教联所提出的至少是一个具建设性的建议,政府可加考虑。
推行小班教学 长远为学生谋福祉
此外,坊间经常提及的小班教学,也是可行方案。小班教学的好处在于能令教师投放更多时间在每个学生身上,教学方法亦可更见多元,不论对“教学”抑或“育人”,均有裨益;可以说,小班教学是为了学生福祉,而非照顾超额老师的“饭碗”,后者不过是连带而来的双赢局面。然而,政府多年来只愿“研究”小班教学的优点,却迟迟不愿落实。
诚然,一旦落实小班教学政策,将是教育制度的一大改变,举凡教学法、人手规划、教师培训、常规教育开支等,均须重新调整,政府欲从长计议,也是可以理解,但当局迟迟不肯交出推动小班教学的时间表,一味推说小班教学功效有待论证、教师才是提升教学质素的关键,则与大众的期望落差甚巨。
教师供给失衡 准教师毕业难就业
不过,无论是再培训抑或小班教学,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安顿现职教师,但未有针对准教师,长远而言,更重要的做法还在于控制教师的“供给”。如前所述,教育界人浮于事,已然人人知晓,多少年轻的有志者为执教鞭而自愿担任与教学无关的“教学助理”,企求有天能原校转职,结果一做就是数年,终日埋首于文件堆,虚耗光阴;也有人为挤入学校工作而应聘当“半额教师”,拿一半薪水、做全职工作,还要逐年续约,毫无保障。
其实,政府一直掌握精确的教育界人力资源需求数据,但为何不调整师训学额?在2010/11学年,教育科的学士学位课程及研究院修课课程(Taught Postgraduate,包括学位教师文凭课程)毕业生人数为2,334,到了2016/17学年,相关人数则增加至2,426。在教师需求下降的情况下,政府却不控制供给,这不单令不少年轻人的教师梦落空,也培养了一批市场消化不来的专门人才,未有善用大学资源,这正是人力资源规划失当的表现。
当然,最理想的情况是,政府愿意提升班师比,然后再推行小班教学,既能留住人才,又可令学生获得更多照顾;但现实却是政府既不提升班师比,又不推行小班教学,也未有提供教师转型培训,更不减少教育系学额,总之就是毫无对策。超额教师是困扰教育界已久的旧课题,可是至今依然未被妥善处理。主事者议而不决、决而不行,期望“船到桥头自然直”,实为奢想。官员应适时革新教育制度,调整师训学额,培育社会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