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虐儿.观点】防止儿童受虐 学校、社署须负重责
近日,网上流传一段短片,一名男童疑被绳索捆绑手脚,并于公园内被按地掌掴,《香港01》记者到事发地点石硖尾邨美笙楼采访,发现涉事家庭经常传出吵闹声音,并已不止一次报警。警方调查后,将涉嫌虐儿的母亲拘捕。儿童能否获得适当的保障,在在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近来虐童个案时有发生,政府必须正视问题,寻求治本之道。
事件现时仍在调查阶段,但是从影片可见,涉事家长所为,已超出社会的接受范围。随着事件发酵,社署、受害儿童就读的学校,均就事件作出回应。学童就读学校的校长指职员曾发现学童脸上有伤痕,但是经查问后相信该伤痕是与兄弟打架所致,故无深究。社会福利署发言人回复查询指,社工正在跟进涉事家庭的情况,据指,署方过去五年曾最少跟进涉事家庭的虐儿、家暴个案各一宗,惟近年再没有跟进。
据报道,除了虐童个案外,该家庭还涉及伴侣家暴个案,2013年被捕母亲曾拿刀追斩丈夫,最终被判守行为。2014年,涉事家长也曾因虐儿被捕。观乎陈高凌教授2011年发表的研究,有三分之一涉及虐儿、疏忽照顾儿童的家长,同时涉及伴侣暴力,是次涉及虐儿个案的家庭,似乎就是陷入这个困局。观乎社署的《处理亲密伴侣暴力个案程序指引》(2011年修订版)以及《处理虐待儿童个案程序指引》(2015年修订版),社署须就这些个案跟进,但是社署表示在影片传出前,已停止跟进个案。惟此个案严重,且涉刑事罪行,社署必须清晰交代到底是基于什么理由中止跟进个案。
在学校层面来说,事件发生后,学校回应指疑被虐待学生的行为举止无异于一般学生,更指两名学生均非社工跟进个案。但是照理被虐男童于五年前入读该校,他就读小一时,其家人就因为涉虐儿被捕,社署其后有跟进个案,校方应知悉事件。如果学校对事件毫不知情,政府就必须检讨学校、社署、警方的通报机制。
由于事件发生在公共屋邨,房署职员的角色同样重要。据屋邨的受访儿童指,涉事母亲经常追打儿子,邻居亦指涉事家庭的单位经常传出吵架声音。观乎《处理虐待儿童个案程序指引》,为确保儿童获得协助,房署职员发现疑似虐儿个案,须立即向主管人员/专责人员汇报,并转由社署会跟进个案。在这次事件上,到底是邻居没有向房署职员上报,或是职员忽视了事件的严重性,仍有待厘清。
就此,劳工及福利局副局长徐英伟于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会议指,儿童权利小组委员会正就虐儿定义作研究,并正研究强制呈报机制。所谓强制呈报机制,就是学校在发现虐童个案后,必须要将个案上呈社署跟进,防止欺上瞒下的情况出现,并让个案得到适切跟进。政府应尽快立法,堵塞漏洞。
但同样地,社署就个案跟进个案的方式,也值得政府警惕。固然,社署就跟进虐童个案订立清晰机制,其提供的“怀疑儿童性侵犯/严重身体虐待个案处理程序图”可谓井然有序。但是早前《香港01》发现香港出现多宗儿童失学个案,社署、教育局却跟进无力。同样地,如果社署社工跟进虐童个案遇到拒绝合作的家长,会否放弃跟进?社署必须作出清晰交代。
公众对于虐童个案的警惕,对于保护儿童来说同样重要。过去,防止虐待儿童会多次建议政府立法禁止体罚,这建议乍听之下颇为激进,但是据防止虐待儿童会去年4月的资料,共有52个国家立法禁止体罚,2005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曾向港府提出提议,只是香港政府未有听从。
实际上,政府1976年制定《幼儿服务条例》、1991年9月修订《教育条例》早就禁止教师、学校职员向学生施以体罚,原意是儿童、教师的权力并不对等,为保障儿童权益、防止儿童遭受伤害,需防患于未然。但是权力并不对等的问题,同样会在家庭出现。随着虐童个案增加,政府应检讨现行法例的不足,将禁止体罚立法重新放上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