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中国推CDR 香港如何在竞争下自处?
联交所上市架构咨询上月底结束,但同一时间,内地积极推动境外上市企业透过中国存托凭证(CDR)方式回归内地股票市场,早前有消息指,CDR新规可能最早在月底推出,首批公司或最早在年中发行CDR。随着A股改革,或会令有意来港上市的新兴经济企业转移到内地上市,同股不同权架构的优势渐失,因此香港须发展生物科技范畴,而生物科技正是香港“再工业化”进程中的优势产业,有望能借此吸引到更多公司上市,惟政府须有完善的配套和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扶助这些公司。
A股改革 中港或成竞争对手
国务院办公厅上月转发中证监《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若干意见》,公布允许符合国家战略、掌握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经济产业,并达到相当规模的创新企业在A股上市。措施主要针对七大领域的企业,包括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根据相关规定和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DR)。
内地传媒引述券商消息指,有大行分别牵头推动在美国上市的阿里巴巴和京东,回到A股挂牌,成为试点公司。而京东亦表明,非常愿意回到内地上市,正积极关注有关政策,希望实现中美两地上市。另一边厢,香港今年将引入同股不同权及生物科技企业上市,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上月底表示,对内地推出CDR感到高兴,又认为中港两地不会构成竞争。
联交所早前公布《有关检讨创业板及修订〈创业板规则〉及〈主板规则〉的咨询文件》,其中有两大主要修订:
引入同股不同权的上市架构,吸引新兴产业及创新型公司来港上市未有收入但市值不少于15亿元的生物科技公司能在港上市
不过,说时迟,那是快,李小加周二(4月3日)出席立法会财经事务委员会讨论时承认,内地的新措施会带来竞争。的确,中证监在这个时候推出新措施,确实会左右有意来港作第二上市的企业之决定和去向,特别在海外上市又想回归中国的科网企业(如京东、阿里巴巴),更会令香港引入同股不同权上市架构的优势渐失。李小加又指出,香港若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靠吸引生物科技(Biotechnology)公司上市。同股不同权上市架构的优势失色,港交所转向吸引生物科技公司上市也是无可厚非之事。诚然,要吸引生物科技公司来港上市并不容易,政府须要有相应的配套;新兴行业或会“失败”,市场也需要有一定承受能力,接受企业失败后重新发展。
完善配套 提高竞争力
不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香港须提供到全面的配套措施予这些来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生物科技属高资本、高技术、高风险的产业,要如何扶助新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将是一个难题。例如,在研究基础方面,香港须确保有足够的人才供应,免得生物科技公司在港设立了实验室,却聘请不到专才;正如美国、日本、德国等政府纷纷推动产业与大学的合作,令技术能与市场“接洽”,着重应用范畴。
再者,现时香港并没有针对生物科技的产业政策,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主导生物科技产业的发展。措施可以透过财政支援与奖励措施、智慧财产权保护、大学生技基础研发、开拓国际贸易市场等措施帮助企业落户于香港市场,做研发之余也能贡献香港的实验经济。以美国为例,美国联邦政府曾于1990年,投放了约34亿美元(折合约265亿港元)发展生物科技;相关的企业更可享有20%至25%的租税减免,优惠长达15年。透过完善整个行业配套,可以提高香港市场的竞争力,吸引投资者。
生物科技成功率低 市场须学会“接受失败”
上述提到,生物科技属高风险的产业,以制药为例,研发流程由药物探索(Drug Discovery)到临床前已经要花上三至六年;而临床阶段又分为三期(港交所建议只限通过临床一期、进入临床二期的公司来上市),通过临床二期前的产品只有50%以下的成功率,而通过临床三期的产品只有五至六成。Biotechnology Innovation Organization(BIO)主席及首席执政官James Greenwood引述数据指,由研发到成功生产、推出市场的机率可以低至10%,需时10至15年,花费可高达25亿。
由此可见,发展生物科技的成本十分高,但其成功率并不高,可算是“吃力不讨好”,市场须有耐性和信心。正如李小加所寄语,他希望市场要给予新兴行业时间与信心,容忍风险及犯错。若企业研发失败,投资者和市场是否有广阔的胸襟接纳企业“喺边度跌低,就喺边度企返起身”呢?市场须给予“重新”的机会予他们,接受失败才是创科成功的关键之一,否则不会吸引到有下一批生物科技公司来港。
中证监推CDR,国务院配合,将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和价格政策,符合条件的仿制药企业可获减税,吸引更多生物科技公司到内地上市。随着在香港与内地上市的分别逐渐收窄,香港须自强,以完善的配套和产业政策“取胜”,利用香港较具国际性的市场,吸引生物科技企业和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