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普通话.观点】争论失焦 理性商议校政方为正道
浸会大学普通话豁免试风波愈滚愈大,校方昨天(1月24日)要求其中两位“占领”语文中心的学生刘子颀及及陈乐行停学,再挑起社会争端。争议重点本是争取改革考核制度和毕业要求,现在却发酵成学生侮辱师长、反普通话、支持“港独”、校方打压学生等中港、政治矛盾,大大失焦。不论学生、校方、公众,均须回到原点,理性讨论课程制度,寻回共识,才能平息争议。
普通话试评分准则惹质疑 争议被粗言失焦
这次争议的核心,是浸大学生普遍质疑普通话能力成为毕业要求之一,而当中的豁免试的合格率只有三成,校方过往没有公开评分准则,又没有上诉机制。学生一方称多次在会面等正规渠道表达质疑,均不得要领,才把行动升级。
本属校内的争议,因为抗议片段上网,内含学生辱骂老师,事后有校董忆述老师感到受威吓。争拗自此一发不可收拾。学生的诉求有一定理据,但行为冲动无礼,也有不当之处。两位学生主角迟来的道歉,无以止息批评者的怒愤。
那边厢,事件主角、中医学系学生陈乐行称在广州实习期间收到威胁人身安全信息,有报道称当地中医院也收到投诉电话,这些不满者煽动仇恨,行为同属过火。校方执于学生言行勒令两名学生停学,既无助化解争端,处分过严,更掀起校园内厌恶学习普通话之风。
批评双重标准反映社会不公 却无助寻求共识
事情闹大后,支持或同情学生的人纷纷指摘社会双重标准,例如特首林郑月娥呼吁对僭建住所的律政司司长包容,政府冷待跟进警察集会并夹杂粗口口号,校方和社会却偏偏针对浸大青年学生,甚为虚伪,枉为榜样。
有人会认为这种论调是为学生说项,转移视线。类似的做法在网络世界更易带动和散播,即把几宗事件的的新闻图片并列,点出相似或相反之处,突显其荒谬性质,网民藉社会热话宣泄怨气。此种传播方法简洁有效,容易牵动情绪,牵涉的事件,往往指出政府官员和执法者未能以身作则,犯错却拒绝认错反省,聆听民意,并非全然转移视线。
但回首一想,这种做法虽能带动舆论,但如果要令一般人以至敌对意见者入耳,因为对方同样以此动作回应,无助沟通对话。反之,浸大罗秉祥教授撰文呼吁校方和学生重新“聚焦在大学普通话毕业要求这个政策的存废”,以及反思对普通话的态度,是个好开始,有助社会重回正轨。
浸大学生会将于明天于校内发起游行集会,声援两名停课学生,事件未有迹象平息。事到如今,要对症下药,校方应从速处理二人的纪律聆讯,并加紧检讨普通话豁免试评分标准及毕业要求。大学生关心校政,争取透明的课程评核制度,值得肯定,只要有理有节,自会取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