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梵建交.01观察】梵蒂冈让步非偶然 务实态度助推进
近日有消息指梵蒂冈与中国达成共识,愿意就主教任命权及地下教会等问题让步,似乎扰攘多年的中梵建交问题又再踏出重要一步。有部分人士认为教廷这番让步是向俗世权力屈服,甚至担忧世界的宗教自由受损。然而,天主教教会建立至今已近二千年,能够经历一波又一波的挑战,正是因为教廷本着务实精神,愿意向现实作出妥协。假若我们了解教廷的历史,便知道中梵建立并不是“会否”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和“以什么形式”的问题。
宗教与世俗的互角
罗马天主教教会由公元380年开始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以后,便与政治结下了不解的关系。面对各种挑战与威胁,教廷基于形势而向现实让步,并非稀奇古怪之事。从最早期开始,教会就借助了罗马帝国作为其保护者。罗马帝国灭亡以后,教会顿失保护,更饱受东哥德人、伦巴底人的侵略。为了自我保护,教宗请来了法兰克人帮忙;在法兰克人打败了伦巴底人后,教宗利奥三世更为其国王查理曼加冕成为“罗马皇帝”。旧的罗马帝国灭亡后,教会极为需要一个新的“罗马帝国”去保护它。千多年间,除了法兰克人之后,还有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法国等等,可以说务实便是教廷的一贯作风。
欧洲中世纪末期,社会急速世俗化,打破以往政教合一的格局。教会即便如何恋栈权力,但最终却慢慢将手上的权力交出,由政教不分转型为一个单纯的宗教团体。16世纪初,欧洲爆发宗教改革浪潮,北德意志地区、北欧、英国等先后脱离天主教会的控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更因为不满教会的诸种制肘,于是自行建立英国国教会(Anglican Church,即今日的圣公宗)。教会认清时移世易,并不能默守成规,积极寻求改变,经过了漫长的自省运动,才成为近现代我们所知的教会。
中梵建交指日可待
中梵之间最大的矛盾是主教任命权(investiture):传统上,教区的主教由教宗任命,决定权在教廷;然而中国却认为这是外国势力干预中国内政,提倡“自封自圣”——由国家认可的人任主教。其实主教任命权本身也是教会与欧洲君主斗争的一个产物。中世纪的教会拥有极大特权,主教并非单纯的神职人员,故此教廷与君主自然互相竞争主教任免权。1075年教宗额我略七世更颁布《教宗训令》(Dictatus Papae)确立“唯有教宗能罢免与任命主教”的权力。训令虽出,实际执行上教廷对很多地方主教任免也只能“只眼开、只眼闭”。一直到近代政教分离完成,19世纪中叶教廷才能真正行使全面任免主教的权力。
教廷自1949年后便已逐步退出中国内地,广大的教区和信众也与教廷失去连络。随着内地改革开放,教廷当然热切希望能重修旧好。教廷非常重视香港的中间人角色:1988年,香港教区主教胡振中擢升枢机要职,往后接任的陈日君、汤汉二人亦同得此殊遇。这种情况绝不普通,在东亚绝无仅有。近数十年来,香港与内地的天主教会人员积极来往,可见梵蒂冈希望建交之心切。主教任命权到底是否“铁板一块”,相信已是不辩自明。
根据估计,中国的天主教人口至少有500万,更有指近1,000万。梵方一直不与中国建交,表面虽是站稳了立场,但其实只是主动放弃与广大信众重新建立关系,也无法具体改善地下教会的处境。中梵建交当然不可能马上解决内地教众和地下教会受到压逼的问题,但建交却是打破僵局的第一步。到底教廷会如何选择,其实不难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