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乘车优惠的糊涂帐
周永新教授是值得敬重的学者,长年为香港社会福利政策献言,其全民退休保障的研究及倡议尤其可贵。对于二元乘车优惠计划,周教授现在之立场与自由党“双料议员”张宇人不谋而合,难免令人啧啧称奇。
行政会议成员、立法会(饮食界)议员、自由党党魁张宇人大紫荆勋贤认为二元优惠的门槛应该回复至65岁,以纾缓政府财政压力。“我希望当时得益的市民不要斤斤计较,说‘现在我受影响’,始终政府财赤千多亿元,钱从何来?”他说。
公共财政被简化成伪命题
张议员作为商界代表,因其最低工资的言论而广为人识,如今建议削减福利不足为奇。惟周教授在报章的文章几句不到也指出“政府若要开源节流,首先便应该检讨社会福利”,继而问“这样,政府可以如何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如此一来就把公共财政的万千议题简化成“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单一(伪)命题,并把矛盾指向了二元优惠计划。
更彻底的办法是把合资格年龄回复到65岁及以上,因为2022年初把岁数降低时,事前社会并没有强烈要求;到了今天,仍有不少市民认为当时的决定是错的。
除了周教授,另一位受人敬重、曾任运输及房屋局局长的张炳良教授也曾经形容,将二元乘车优惠放宽至60岁是“很轻率”的决定。不知道是故意忽略抑或正所谓“记忆各有不同”(recollections may vary),许多人都没有提起劳工及福利局早于2018年已委托顾问公司检讨二元优惠计划,局方曾与运输署合办了多场咨询会,邀请公共交通营办商、关注团体以及区议会等提出意见。无可否认,林郑月娥提出放宽资格至60岁之时,检讨报告还未完成,但劳福局和运输署当时亦已即时要求研究切实可行的方案。而毫不意外地,参与咨询的长者希望二元优惠计划放宽至60岁,并认为“较多活动会使人更健康,减少未来对医疗和护理服务的需求”。
开支早有推算 效益难以量化
多人支持当然不代表政策合理。政客以至传媒强调二元优惠计划在2023/24年度耗费了40亿公帑,又谓随着社会人口老化,愈来愈多人“登六”,这项支出只会是无底深潭云云。但谁会以为香港人口老化是现在才出现的趋势?难道几年前政府制定政策时就不知道60岁以上人口会愈来愈多?事实上,当年的检讨报告不只考虑了人口老化的因素,对于下调门槛后的逐年开支亦作出了推算:2024年大约要62亿元,扩展至17条红色小巴路线的话另加5千万。
实际支出比起原本推算少这一个事实,没有多少人会提及,更遑论考究个中原因。40亿当然也不是小数目,但作为一项鼓励市民出行的措施,放宽门槛接近三年以来令到多少60至64岁市民多了出门、参与社区,甚至是因为车资便宜而愿意继续工作,延后退休?相比起40亿元这个具体而客观的数字,二元优惠的社会效益本来就难以量化。
财政紧缩反映政府价值取向
这不是说二元优惠计划不能检讨,不可调整。是二元、三元抑或固定折扣,60岁一刀切抑或分阶收费,全是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要科学计算。惟荒谬的是,60至64岁市民的乘车习惯根本没有人掌握。有立法会议员曾经询问以补助前车费作计算,每名长者平均每月车资是多少,得到的答案是“运输署没有备存所需的统计数字”。结果不少人只(能)着眼于40亿这个数字而不谈其他,无法展开有意义的讨论。
更何况40亿元车资补贴乍看庞大,但港铁公司一年派息已经是76亿元,政府作为大股东相当于获派股息57亿。以公共交通论公共交通,为什么政客和传媒要把40亿元说得像洪水猛兽?为什么60至64岁市民得是首先开刀的对象?希望不是因为对公共财政毫无想像,无意探讨如何改革财政结构,增加库房收入,向看似无力反抗的基层开刀最为“就手”。一个不敢动粉岭高尔球夫场却对社会福利极尽紧缩的政府,市民会如何看待?二元乘车优惠表面上是如何科学、理性制定政策的问题,但本质上反映的是官员重视什么以及价值优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