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 二手烟害人不浅 街道禁烟保市民健康
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推动的禁烟令于本周日(7月23日)生效,严禁市民于室内、户外的公众地方吸烟,违者最高可被罚款1万披索(港币1570元),严重者更会被监禁达4个月,被指是东南亚最严厉的禁烟令。或许会有烟民觉得吸烟也要坐监是矫枉过正,但公众地方抽烟的问题在香港极之普遍,对其他市民造成严重滋扰、甚至影响健康。对此,港府必须考虑扩大禁烟区域,让市民免于受二手烟所扰。
街头吸烟要坐监 苛政还是德政
根据菲律宾的禁烟新政,任何人在公众地方吸烟,包括室内及户外地方,例如政府办公大楼、学校、医院、餐厅、旅馆、车站、娱乐场所、公共及私人车辆等,违者可被判罚款甚至判监。有趣的是,杜特尔特本来也是烟民,不过自从他被诊断出患有血栓闭塞性血管炎(Buerger’s disease)后,他于是戒烟,也厉行控烟政策。
这项新政对烟民来说或许是苛政,但对非吸烟者来说却是德政。至于香港,政府曾在公共空间禁烟上下过不少工夫,早在1982年,政府颁布了禁烟范围法例,禁止市民于升降机、剧院、音乐厅及公共运输工具等地方抽烟。在2006年,政府将禁烟范围再扩大至餐厅、酒吧、公园、扶手电梯以及大部分室内公共地方。2009年,政策过渡期完结后,政府更将禁烟范围扩至大部分娱乐场所。惟在此之后,政府便再没有扩大禁烟区,转以加烟税、加大烟盒警告图片等方式控烟。
无可否认,香港的禁烟范围与大部分先进国家相若,政府可能碍于民情,而未敢扩大吸烟区,情况就像早年政府实施娱乐场所禁烟,已然招来众多经营者、烟民反对,但这并不代表扩大禁烟区是不可触碰的议题。
香港人多路窄 吸烟问题徒添矛盾
须知,香港人烟稠密、街道狭窄,环境本就与外国大相迳庭,吸烟问题往往引起烟民与非烟民之间的矛盾。由于现时香港少有特设的吸烟区域,一些较为自律的烟民为免影响他人,只好瑟缩后巷、后楼梯“打边炉”。
而对非烟民而言,却感到仍有不少烟民在街头抽烟造成滋扰,尤其一些烟民在公众地方燃点香烟,只是间中吸两口,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喷二手烟,令其他市民不胜其扰。去年港大医学院曾经进行研究,发现扩大禁烟区能够减少儿童下呼吸道感染(LRTI)入院人数,在公共卫生的角度看来,扩大禁烟区似乎是必要之举。
对于扩大禁烟区,外国不乏切实可行的控烟政策供港府参考。例如日本东京过去就实施了《路上禁止吸烟条例》,法例规定烟民要指定的“吃烟所”抽烟,这些指定的吸烟区要有良好的通风、抽气设施,防止二手烟味四散。这政策无疑为不吸烟的市民带来好处,能够减少二手烟对他们的影响。与此同时,政策对不少相对自律的烟民的影响亦极为有限,相信能够减少反对声音。
控烟要行多一步 岂止加税再加税
若然香港政府能够在公众地方,以至部分室内公共场所,设立设备完善的指定吸烟区,对吸烟或不吸烟的市民来说,确为善政。过去,烟民常以吸烟是“个人权利”为由反对加强控烟的法例,若然政府能够提供适当的吸烟区的话,也就是保障了吸烟者的权利,在推动禁烟法时也就更顺理成章,不至于像菲律宾般将吸烟变成有机会惹来牢狱之灾的严重罪行,引来更大反响。
港府过去一直以加税、增加烟盒警告面积来加强控烟,在这方面,政府固然可多下工夫,甚至学习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去除所有香烟包装上的品牌设计元素,减低吸烟者的购买意欲。但与此同时,政府亦必须考虑扩大禁烟区范围,要求烟民在指定区域吸烟,以平衡社会利益,为减低二手烟对市民的影响,行出更加积极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