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观点】香港发展电竞 不应只是一个旅游项目
香港旅游发展局将于8月举办“香港电竞音乐节”,似乎要为香港的电竞发展试水温,也是实践早前在《财政预算案》上许下的承诺。对此,公众自然乐见其成,惟电竞要茁壮成长,就不单止要花钱举办精彩的赛事,更要有强大的游戏产业在背后支撑。但观乎过去由政府推动的产业,大多也沦为空谈,乏善足陈,当被批评后,就以自由市场原则辩解,这实难以令青年有信心投身职业电竞,也难令电竞在香港生根发芽。
电竞选手生涯短暂 需让选手看见前途
须知,电竞的运动量虽不如足球、篮球等传统运动项目,但由于参与者需具高度集中的能力,也需要持久、刻苦的训练,故选手的职业生涯只有十年左右,一般在二十四、二十五岁便已过高峰。他们与其他运动员一样,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集中在训练上,在退役后,难以一时转型。就算现时部分比赛的奖金颇丰,由于收入不稳定,加上职业生涯短暂,选手在退役后将难以营生。
从香港的情况看来,由于游戏产业起步较迟,缺乏相关支援,选手只依靠奖金以及微薄的赞助维生。在他们退役后,由于本地少有电竞相关工作,也只能够投身其他行业。《香港01》曾访问一位电竞运动员,他在退役后就只能从事保险业,白白浪费其电竞技能。由于前景不佳,不少有志于此的青年也只好望而却步。若然政府有意发展电竞项目,对此问题绝不能坐视不理。
外国电竞产业发达 相关职业如雨后春笋
无可否认,外国也少有电子竞技运动员的退休计划,但由于不少地方的游戏产业本来就相当兴旺,选手在退役后也可以投身相关行业,从事电竞以至游戏开发等工作,不至于埋没才能。
观乎外国的经验,由于电子竞技项目甚为普遍,由是兴起了不少电竞训练学校,以英国为例,当地成立了英国电竞联会,其隶属文化传媒体育部,负责支援电竞选手,也兴建全国电竞训练中心。可以想像,随着公营机构大力推动电竞事业,电竞教练、分析员等职业亦将应运而生,电竞运动员退役后也可以投身于此,失业的问题自然不严重。
此外,由于外国的电子游戏业发展成熟,不少游戏公司都乐意聘请退役、现役选手帮助开发游戏,就像电竞选手Stephanie "missharvey" Harvey,曾为电子游戏开发商育碧工作室(Ubisoft)开发游戏《波斯皇子》,颇获好评。加上当地的电竞比赛频繁,退役选手亦可以从事评述员、策划员等职位,不愁出路。
扶助产业发展 资助电竞培训
环顾周边国家、地区,在电子游戏上均获利甚丰,根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进行的《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16年电子游戏的销售收入已达1655.7亿元。按理而言,香港是先进城市,过去曾有兴盛的文化产业,爱好电子游戏者亦众,游戏产业理应有不俗的成绩。但是香港成功的游戏作品,除了被一些玩家指有抄袭之嫌的《神魔之塔》外,大概就要数到1995年推出的《小朋友齐打交》了。
可以说,无论今次旅发局举行的电竞比赛成功与否,当局若要支持电竞在本港发展,就必须有更长远的规划。政府可考虑学习其他地区,资助成立电竞训练中心。现时电竞的地位与昔日已不可同日而语,在2022年,更将成为亚运会竞赛运动之一,就是说,与足手篮排等传统运动具相同地位。政府若愿意为部分在香港商业利益不高的运动项目提供支援,对于带来庞大商业收益的电竞项目培训,就更值得投放资源。
更根本的是,政府应该从产业政策的角度,思考如何推动游戏业在本港的发展。举例说,南韩的创意内容署(KOCCA)就肩负起发展网络游戏、互联网、漫画等内容文化产业的职责,对产业提供直接支援,乃至指导、规划,终使其发展迅速,相比起香港政府对产业发展近乎袖手旁观的态度,不少地区在推动新兴产业,包括游戏业方面,也不遗余力,可谓赢在起跑线上。若然政府仍续因循守旧,只怕再精彩热闹的电竞大会,都只会是昙花一现,难以为继;在新兴产业发展上,更只会被其他地区远远抛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