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吴克俭:无视香港实况 离地的生涯规划

撰文: 许龙杰
出版:更新:
(吴克俭)提及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将会发表报告,当中分析大学生压力的成因之一,是未及早做好“生涯规划”…教育局的生涯规划不单不会提供“黄仰芳式”埋头苦干揾大钱的生涯方程式,反而…将各行各业包装成“行行出状元”的美好形象,而无视香港的产业单一化和向金融地产倾斜的社会现实…生涯规划其实是鼓励学生“向下流”?试问家长又岂会支持?
许龙杰
教育局局长吴克俭(资料图片)

教育局长吴克俭早前出席活动,提及防止学生自杀委员会将会发表报告,当中分析大学生压力的成因之一,是未及早做好“生涯规划”,未能入读自己有兴趣和强项的科目,但当面对自己、朋友和家人的压力,就不能忍受。

老实说,一般人其实不太清楚什么是生涯规划。教育局当然是知道的,但却不便明言。社会人士就更是想当然矣,以为是叫学生在学校之时已“规划”定一生人几十年的前路应该怎么走——那当然不可能。

没有生涯规划的那些年

在大学学位不足的年代,香港的学生是不用生涯规划的,因为公开试已经帮学生的一生“规划”掉。当时有大量的学生通过不了中三评核试,或者中学会考只得零分,造成了大量的失败者,而且无法重头来过,也没有什么IVE副学士毅进社区学院等持续进修之路,而只能直接进入就业市场。当然部分人可以凭一己的努力,在所属的行业辛勤打拼,挨出头来,但更多是浮浮沉沉,或者向下流成为社会基层。至于少数公开试的成功者,由于是精英中的精英,大学毕业后多进入高收入的专业或管理职位,或者加入政府的公务员队伍,成为收入稳定的中产阶级。

这是教育制度的社会分流功能。但自从大学学位在回归前后急剧增加,美其名是减少失败者,但实际却令大学学位不断贬值,真正无能力读书的学生,假如不愿放弃,教育系统有无限的空间容许学生不断尝试,不少人逃避就业而成为终生学生,但又不愿放低对前景不切实际的幻想,结果徒然浪费青春,甚至思想上走进牛角尖。传媒不时有报道,有大学博士生毕业后失业多年而选择轻生,也有研究生因前途问题而抑郁自残,都是一些令人惋惜的悲剧例子。

生涯规划无视香港实况

这就是为何教育当局要在考试之外另建机制,去引导学生早一点“觉悟”自己读书不成,不如早点出来社会打滚——这就是生涯规划一个不可明言的社会功能。所以,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教育局的生涯规划不单不会提供“黄仰芳式”埋头苦干揾大钱的生涯方程式,反而是著力强调学生的兴趣和梦想,又提供不少主流赚钱行业以外的选择(如设计、音乐、美容),将各行各业包装成“行行出状元”的美好形象,而无视香港的产业单一化和向金融地产倾斜的社会现实。

如今,局长指出生涯规划可以防止自杀,那岂非明言生涯规划其实是鼓励学生“向下流”(对自己赚钱前途的期望减少了,自然压力也减少)?试问家长又岂会支持?即使家长们放弃催谷子女做律师、医生和会计师,但行行也有本身的压力,即使选择了一个符合自己强项和兴趣的职业,但行业前景、际遇、与及其他环境因素,也一样会构成压力,试问教育当局又如何能全盘“规划”之?

说到尾,自杀毕竟是一个精神健康的议题,每一个自杀个案背后都有不同的原因,学生的抗逆能力、性格、遗传、背后的家庭和社会因素,甚至学校的学习环境,都是重要的因素,勉强将自杀和生涯规划扯上关系,实在于事无补。【参考文章:《因材施压  避免悲剧连连》】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