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评】林郑“减税新哲学” 只益了富人
林郑月娥在竞选特首时,以“理财新哲学”作为口号,在确保公共财政稳健的前提下,采取具前瞻与策略的理财方针,如何能把“取诸社会”的财政盈余“用诸社会”,以增强香港竞争力,并回应市民希望分享经济成果。林郑将于10月公布任内首份施政报告,早前曾预告正筹备两级制利得税,加上任志刚发表网志笔伐声讨“守财奴”,可以预期施政报告中的“理财新哲学”,将摒弃“大市场、小政府”的思维,变得更积极有为。
早前,行政会议成员、前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发表网志,指出过去10年政府一直采取保守财政政策,香港经济发展并未有因为有着大量盈余而增长,“稳健有余,进取不足,亦不合时宜”。任志刚认为,《基本法》第107条关于“量入为出”的条文内容值得大众关注,外界评估是为林郑月娥变更过去多年的“量入为出”公共财政理财原则铺路。
过去,港英政府因应英国宗主国未有为香港提供经常性开支的资金,以及香港为外向型经济体,收入极不稳定,因此一直奉行“审慎理财原则”。在此原则下,政府严守财政纪律,强调以“量入为出”的方式制订预算案,“力求收支平衡和避免赤字,并保持政府开支与本地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相适应”,此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原则,更写进日后《基本法》第107条中。
然而,自主权移交后,政府盈余屡创新高,财政储备节节上升,今年中已达历史高位的9,891亿。过去财金官员只懂墨守成规,理财保守,过去累积政府开支增幅,只及同期政府收入累积增幅不足一半,并一直以不同的理由,阻止增加必要的经常性开支,如教育、退休保障、医疗等,导致累积大量储备,超越政府的经常性开支逾24个月,上年度单是卖地收入已高达1178亿元。
现时林郑月娥的理财新方哲学的焦点为提出税务减免措施,包括实施两级制的利得税、提供额外税务扣减,鼓励研究和开发,推动创新科技发展,改善营商环境。她在访问新加坡和泰国期间,曾举例指如企业在科研投资100万元,便给予多于100万元的税务优惠。
财政司长陈茂波于今年财政预算案中亦提倡在财经事务及库务局成立“税务政策组”,检视香港税制的国际竞争力。唯目前本港向企业征收的利得税税率为16.5%,而利得税则为政府最大收入来源,所占比重至2015/16年度已达31.2%,若实行利得税两级制,将企业首200万元的盈利税率由16.5%减至10%,势必减少政府税项收入。
政府的思维是希望通过税务减免的方式,让企业有诱因和更充裕的资金投放到科研,最终可能香港的创新科技能得以发展。但政府似乎未有衡量税务减免能否有效促进本港中长期经济发展,过去有经济学者曾指出,两级制利得税对改善现时中小企的营商环境作用不大,因不少中小企仍处于亏蚀状态,减税可能只会惠及有盈利、相对大型的企业。这种“滴漏效应”亦经常受到舆论批评,指无助令基层员工受惠,政府反应思考如何扶植亏蚀中但有发展空间的创新科研中小企业及培训人材。
政府过去曾多次“巧合地”错估盈余为赤字或大幅错估盈余额度近6,000亿元,令政府各政策局未有因应财政资源不断增长而增加公共服务的经常性开支,远远落后巿民期望。预算案中更多次投放逾2000亿于“一次性纾困措施”,明显缺乏整体政策规划和资源投放的决心和执政意志。
林郑政府应考虑将上述的税务宽免和短期纾困措施,改为直接投放于经常性的公共服务开支,如向教育不同项目投放50亿元,有利培养更多高学历的人才;亦应加强改善现时公营医疗超负荷问题;增建更多资助房屋而非推动市民置业等,相信比“派糖”此类缺乏长远规划更为有效和回报,更可改善市民对政府的怨气。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