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国企真骗局】中核疑乱龙出售子公司 港人误买烂尾舖损千万
港人投资内地房地产买卖,又堕精心布置的“天仙局”。《香港01》获悉,有近10名从事珠宝贸易的本港商人,4年前集体投资深圳一间声称是由“龙头央企”中国核工业集团“出资打造”的珠宝购物城,真金白银买入多个舖位。然而4年过去,这所宣称“央企护航”的商场内部竟仍为颓垣败瓦,交舖无期、工人却已早早撤走,负责人亦更不知所终。有小业主追查揭发,这座自称“国企出资”的商场,根本并非中核集团物业;惟不法商人早年“偷鸡”买入中核旗下子公司,穿凿附会讹称国企牵头集资,引诱中港投资者“入局”,涉及投资逾2亿元人民币。追根究底,中核集团拆售子公司的过程竟糊里糊涂,甚至连监管机构国资委都明言“不知情”,国有资产非法流入私人市场,变相成为骗局“帮凶”,一众苦主均大呻“今次真系错在相信国企呢两只字!”
“我以前都听讲过国内好多烂尾楼,不过今次见到广告讲明系‘央企护航’,谂住国家名义,唔会出事,结果令我好失望!”经营玉石生意的朱先生(化名),2012年看准深圳商机,打算在当地买舖做生意。在行家介绍下,得悉中国核工业集团在深圳的全资分公司“中核商贸”,旗下商场“金玺荟”正要拆售,心忖买入央企物业,总比私人楼盘稳阵,于是以每个约73万元人民币的价钱,一口气购入6个单位。合约订明发展商须于半年内交舖,然而签约不久,朱先生却发现发展商再无联络完工日子,地盘工人亦去如黄鹤。
逾300买家中伏 共涉2亿人民币
翻查资料,“金玺荟”商场楼高3层并连地库,每层有90个舖位,投资者共355名,当中绝大部分为国内居民,香港买家则有9人。及至2014年,这班投资者眼见商场仍为一片工地,认定购物城已属烂尾,遂向中核的深圳分公司追讨。未料此时中核却突然指出,早在2010年、亦即“金玺荟”商场发售前两年,已将旗下“中核商贸”所有股权卖断予一间私人企业“深圳市天银实业有限公司”(下称天银),背后股东为一名叫“李军”的天津商人,换言之中核商贸已脱离国企行列。中核一方又强调,所谓“央企护航、出资打造”,根本只是私人公司冒名招徕的手法,与中核无关、甚至声称中核商号遭人恶意利用,本身亦属受害者,撇清所有关系。
表面上,深圳中核(下称深中)似乎与一众小业主同样遭人利用,卷入骗案当中;然而《香港01》追查之下,却发现深中拆售子公司过程涉及多处疑点,而本应负责监管国企资产变卖的国务院国资委却表示不知情,揭示国有资产竟“乱龙”流失,转入私人手中,辗转成为招摇撞骗的工具。
疑点一:国企拆售规管粗疏
内地2004年颁行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明文规定,央企应决定其子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时,须获得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及财政部门批准。据深中推售“中核商贸”的公开讯息所载,其对应监管机构为国务院国资委。不过《香港01》获得一份由该委回复小业主的信件,国务院国资委却直言上述买卖“不属其审批范围、不存在相关批准文件”。就连“中核商贸”公司所在的深圳市国资委,亦同样回复“割席”。《香港01》向深圳市国资委查询,该委回复明言中核相关的任何企业均“不属监管范畴”,强调与其无关。深中为中核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而中核商贸又为深中全资拥有,交易时市值估价共1200多万人民币,但在拆卖过程中,身为监管机构的国资委却声称没有纪录,揭示内地国企管理粗疏,国有资产拆售多年,惟公众查询之下,部门及地方却也拿不出一纸批文。
疑点二:买卖合同资料缺失 竟仍成功“交易”
“办法”又清楚指出,但凡国企转让产权,须于合同列明买卖双方的产权交割事项,但翻查深中与天银的合同,公司业务的交收日期却遭删去,又特意注明是次交易不涉及任何职工及资产处理,甚至连交易双方代表的国籍、职务、身分证号码等基本资料亦一概欠奉;市值过千万的国企子公司就经此一纸合同“交易”到私人手中。最离谱的是,合同本有附加条文,指明天银须于交易后60日内更改公司名称,不得保留任何“中核”名号或以国企名义宣传,然而后来天银却正正利用“国企、中核”等商标大力招徕吸客,大量买家因而“中伏”,在长达两年推销“金玺荟”的过程中,深中亦无按合同入禀制裁。
疑点三:公司监事没变动 至今仍为同一人
深中与天银交易“中核商贸”的过程文件粗疏,甚至连公司监事亦一直同为一人,令人联想两间公司关系密切。“中核商贸”的企业讯息显示,表面上自交易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如董事、总经理等曾多次换人,偏偏在负责监察公司的财务、监督董事表现的“监事”一职,自交易前后至今,竟一直同由一名叫“高原”的代表负责。就在一连串资料不详、疑点重重的交易过程后,“中核商贸”就落入私人公司天银手中,天银的大股东李军遂以此商号,讹称“国企千万打造商场”,300多名以为投资至国企公司的小业主,就此坠入烂尾圈套。
张国钧:国企转卖须先经监管部门批准
了解国内烂尾楼情况的立法会议员张国钧表示,“中核商贸”的拆售过程复杂,若真的在未经国资委或相关部门审批下即转出私人市场,情况并不正常。“但而家个情况系真系有国企参与、定只系有人冒名行骗,将相当关键。”张指出,就过往接触过的求助,若真的涉及有政府机构或人员勾结,一般都较有机会追回款项,反之将更渺茫。“如果只是私人行骗,骗徒根本已经准备好、逃去无踪,莫讲话审、就算要拘捕都唔容易。”
本月上旬,记者到访这个号称千万商机的“金玺荟”,只发现现场杂草丛生,大门口处已成为停车场烂地,商场内部更是一片废墟。眼见投资血本无归,朱先生已决定和一众国内苦主入禀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向深中、天银等公司追讨,“已经拖了四、五年,在深圳请愿又试过、向中联办求助也无音讯,只好透过法律途迳,最起码要把事件搞清楚!”
记者曾就“中核商贸”拆售过程,再向国深圳中核集团及国务院国资委查询,惟截稿前深圳中核及国务院国资委均未有回复。
报料请致电或WhatsApp “01线报”:6511 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