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垃圾涌港】侦查手记:调查一刻,我发现“港毒”已尽入经络
记者年幼时在新界西乡村长大(利申:非原居民),家中不远已有多个回收场,返学放学见惯大货车出入。直至十年后,记者开展今次电子垃圾走私调查,采访车驶到旧居附近,方知道原本自小见惯的高墙,内里竟满是电子垃圾,其中一个暗访的工场竟只距旧居数分钟车程。我当时心自暗忖:因果!少时不知吸了多少毒烟呢?
一直以来,不少香港记者都听说过,香港接收大量洋电子垃圾。然而,自十多年前绿色和平对香港电子回收业全面调查过后,这个议题便渐渐淡出香港人的目光。每年炽热的夏季,总有几个电子废料场无故发生火警,可市民们(包括我)望著充满毒气的黑色烟雾,也不知道毒烟背后原来涉及庞大的国际有毒废料贸易。
回收场尽位处乡郊偏僻,早有所闻部份回收场由有势力人士经营,记者暗访前不免担心紧张。首次深入回收场,记者特地邀约荷兰裔的区议员司马文乔装美国买家,记者就扮成本地助手。果然,回收场场主见到戴上牛仔帽的外国买家,顿即放下疑心,对回收业认识不深的记者,亦通过场主的查问。最终记者可于回收场内四处游走,以偷拍器材拍摄工人途手拆解有毒屏幕的珍贵影像。得到经验,随后几次暗访,记者每每手执一两件废料,就扮成买家闯入回收场拍摄。其他同事就在外准备,暗访完成后便迅即升起航拍机,补拍回收场全景。
侦查新闻是修补机会
今次报道成功,关键是得到美国环保组织Basel Action Network创办人Jim Puckett的信任,跨国追踪才得以展开。透过全球定位的追踪器,从美国追踪到香港,大都市背后原来全是满目疮痍的回收场,一切无所遁形。以往环保署遇上记者问及洋垃圾问题,就辩称香港回收业属国际正常贸易,会密切监察云云......如今可谓不堪一击。
每一次侦查都得来不易,每一次侦查都是一个修补社会漏洞的机会,尤其今次邀得跨国合作。前辈曾劝我不要以为一篇报道可改变太多,但我一直带点天真地相信,如果报道够坚实,是足以令环保署改变。一个改变,可能会大大打撃全球有毒废料运输链,造益的不单是香港、亦包括全球环境,包括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弱势工人(还有少时住在乡郊的我)。力量微小如我,不想浪费一个令世界更好的机会。我至今还记得在汕头贵屿从事拆解电子废料的农民工笑容,还有Jim Puckett的坚定眼神。
黄锦星绝尘而去
当然,发展不尽如人意。报道刊出后,原以为电子垃圾走私议题不涉及政治,环保署及各大部门理应可迅速关闭新界回收场。然而,结果仍是令人失望。记者十月尾再到新界巡查回收场时,满载电子废料的货车还是鱼贯进出乡郊道路,重金属污染的炼铜场仍是如常运作,曾被直撃到拆解有毒屏幕的回收场,环保局说未有发现有毒电子垃圾。“港独”或许仍如在雾中,但“港毒”却尽入香港经络。如果香港高官能将费在“港独”的心神,花一点来打击“港毒”,让环保局不用孤身作战,肯定马到功成。经常批评别人“玩政治”的高官,未知何时可以“齐心做实事”?
当然,环境局亦是责无旁贷。最记得临刊出报道的一星期,平均每天工作10多小时。到报道刊出当日,又是没昼没夜,放工回家睡了4小时,清晨5点便从新界赶到柴湾,等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出门,希望得到他亲身回应。当日清晨几阵骤雨,黄局长坐著高官专用的电动车,甫见到记者便急驶离去,我只得冲到车头,惟司机仍未停车,车头一拐便绝尘而去,最终我和摄记只得满身湿透,空手回到公司再赶稿。绝尘一刻,“大嘥鬼”的亲民形象在我心中亦顿时破灭。
团队努力完成侦查
报道背后,从资料整理、暗访、拍摄、访问,到后期制作,超过10多位同事日以继夜,才得以完成。在此感谢一众同事。报道刊出后,虽未至全城关注,幸而亦有多个本地媒体跟进,甚至国际媒体如Huffington Post、时代周刊都有报道。若有功荣,一定不单属前线记者。
【01侦查讲座】全球电子垃圾涌港:如何脱“毒”
日期:2016年11月20日(星期日)
时间:下午2时30分至 4时30分
地点:01空间 (荃湾沙咀道6号嘉达环球中心11楼,13:30~14:20于荃湾地铁站D出口外有免费接驳巴士)地图
讲者:香港立法会议员 朱凯廸
美国环保团体Basel Action Network创办人兼董事 Jim Puckett
香港环保废料再造业总会会长 刘耀成
环境保护署高级环境保护主任 谭卓伟
费用:香港01会员免费参加
截止报名日期:2016年11月18日 下午6时(星期五)
请即按此参加
更多活动详情
查询:hk01space@hk01.com
*成功报名观众将于11月20日或之前收到确认电邮,入场时请出示该电邮以作核实身分。